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5月初的广州已经入夏,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 (GPSC) 联合主办,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协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支持的“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GPSC)亚洲城市学院”活动正在举行,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国内外城市、学术机构的代表共商亚洲城市韧性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会场里的讨论热烈而充分,参会嘉宾分享着一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思想盛宴。
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是由世界银行牵头,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的一个连接城市和合作伙伴的全球跨学科知识平台,作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的核心常规项目,区域城市学院通过模块化教学,为城市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管理工具,促进国际经验交流,搭建全球专家网络,并协助制定城市诊断报告和实施计划。
世界银行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负责人王雪漫透露,今年是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在亚洲地区首次开展的区域城市学院项目,将重点关注亚洲城市发展的独特需求,为城市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分享经验并共同探讨韧性、低碳和包容性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
会议期间,来自中国、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全球环境基金第七期和第八期项目参与国家的城市代表积极分享了本国城市韧性低碳发展的城市实践和经验。
亚洲作为全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快速城市化不仅为亚洲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气候风险、洪涝灾害、资源限制等挑战,积极探索韧性、低碳发展之路成为亚洲城市的共识。
广州,作为中国的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此次活动选址广州,正是基于广州在蓝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内涝治理领域的优秀实践,展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景解决方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良好示范。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杰介绍了广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气候适应性等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广州将积极分享实践经验,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强建议国内外城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城市绿色、韧性、智慧协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路径。
会议期间,参会专家和城市代表围绕城市韧性规划、建设蓝绿基础设施增强城市韧性等主题积极分享本地实践成果和经验,三天的研讨活动让参会者收获颇丰,现场专家的发言带给参会城市嘉宾诸多启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在会上表示,城市韧性建设应从空间规划着手,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他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城市的气候适应与安全韧性问题,并从空间、时间、治理维度提出,加快全国的气候适应行动需要系统性的行动框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同时重视社会公平、女性力量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小黎表示,国土空间规划需从划定安全绿色发展底线、引导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推进“一张图”数字化治理管理等方面支撑城市宜居、智慧、韧性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蔡永立教授讲述了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和创新实践。他认为,嵌套式治理机构、双层决策体系、市场化参与机制、数字化支撑平台等多项创新举措的实施对推动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思想的碰撞到案例的分享,全球可持续城市平台亚洲城市学院的三天会议让参会者深刻理解了不同城市在应对复杂挑战中面临的转型挑战和成功的经验,未来平台还将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创新工具及协同合作,助力城市应对快速城镇化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