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虹桥路上,车流如织,而在这条双向六车道的边上,一座红白主色调的10平方米小屋非常显眼。这个被职工群众称为“维权急诊室”的户外劳动者驿站(新材料园区安薪驿站),于2024年初投用,目前累计处理劳资纠纷387起,调解成功率98%,追回欠薪85.3万元,构建起劳动关系健康生态长效治理防护网。
拉起一张长效治理防护网少不了驿站内高效运转的调解机制和专班人马。透过驿站明净的玻璃幕墙,室内白墙上的“工作流程图”与办公桌上墨迹未干的调解记录册,组成了该站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从申请到审查受理,从诉求分类到方案生成,从是否达成意见到采取对应措施,每个处置节点环环相扣。入驻站点的调解队伍则由乾元镇总工会、经发办等部门的6名业务骨干组成,以“365天不打烊”的坚守全程参与工伤认定、欠薪追讨等事件的跟踪、记录、回访,将事件处置时效压缩至平均6.8小时。“时间就是信任,速度就是温度。”调解员曹平道出工作密码,“每加快一小时,矛盾就可能减少一分。”
云南籍搬运工小沈的维权经历很具代表性。2024年5月,小沈所在的原公司破产清算。因迟迟未讨要到赔偿金,他求助于安薪驿站。调解员蔡思杰不仅助其追回8.3万元补偿款,更联动乾元镇总工会启动“再就业直通车”,通过技能评估、岗位匹配、企业对接,在72小时内让小沈完成从失业到上岗的完美转身。
这样的“双线解困”案例,在驿站档案中有近百例。安薪驿站通过与乾元镇总工会职工之家工会驿站的实时联动,对接镇域内80余家企业用工需求库,构建“失业预警、技能重塑、精准送岗”服务闭环,让权益保障与转岗就业同频共振。
基层劳动关系治理的智慧不仅是末端化解的高效处理,更体现在源头防控的主动作为。每周,调解员们都会携带《用工风险提示单》《养老保险法规政策解读》等“法治礼包”,前往园区40余家企业车间开展“流动议事会”。在机器轰鸣声中,围绕“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加班费计算基数”等议题展开的平等对话,替代了劳动纠纷时可能出现的紧张局面。“普法既要面向职工,更要面向企业。”蔡思杰介绍,建站以来他们已经完成所有企业的走访。在多方努力下,园区企业用工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67%,职工主动维权频次降低52%。
当诉求响应速度跑赢矛盾发酵时间,当被动调处转向主动预防,安薪驿站以“空间有限、服务无限”的理念重塑着基层法治治理格局,令纠纷发现在第一时间、处置在第一现场、稳控在第一防线的治理愿景照进现实。正如驿站调解员们的服务承诺那样:“让每一平方米都成为法治文明的刻度,让每一声诉求都听见制度暖意的回响。”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寿慧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