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沧州发布
5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沧州高新区的沧州四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自动化制瓶生产线上,一支支玻璃管被机械手精准插入制瓶机,经过塑形、切割、封底、压口、退火等工序,不到40秒,一批容量2毫升的中性硼硅西林瓶便成型了。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高速运转却鲜见人影,数十台自动引导输送机器人来回穿梭运输废料,工业相机以每秒200帧速度扫描药瓶,实时检测缺陷。
“瓶身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药用一级耐水5.0中性硼硅玻璃,耐强酸强碱,抗急冷急热,化学稳定性好。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智能化,既高效又能保证质量。”公司生产部部长张广耀说。
中性硼硅玻璃化学稳定性能优异,是国际公认的安全可靠的药品包装材料。近年来,四星玻璃投资近亿元开展技术攻关,成为国内首家全部采用自有技术规模化生产药用中性硼硅玻璃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四星玻璃每年生产50亿支中性硼硅玻璃瓶,除供应国内600余家药企外,还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助力企业将自主技术投入生产的是企业搭建的智能制造平台。”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平介绍,近年来,四星玻璃全力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发展,搭建在线运行监测、车间智能排产、产品质量优化、能效平衡优化、仓储智慧管理、智能协同作业“六大应用场景”。目前,四星玻璃的两个厂区,均已完成“智慧工厂”建设。通过“一对一”场景建模,对56条生产线、744台设备、1.2万余个关键设备点位进行数据采集并上传至平台,实现了对工厂生产、办公、监控等业务的全透视。
“智慧工厂”的全面建成,使公司的排产效率提高25%、沟通成本节约50%、故障响应时长缩短15%、生产效率提高10%、设备故障率降低10%、设备效能提升5%、能源消耗减少5%、产品质量提升3%。
如今,四星玻璃新项目——医药产业链国产化智能制造基地项目也在加速建设中。制瓶制管联合厂房主体已完工,第七座窑炉已投产,第八座、第九座窑炉已具备生产条件;药品项目一期主体已完工,二期正在进行基础施工。“这个项目总投资22亿元,主要建设12条拉管生产线、75条制瓶生产线、20条预灌封注射器生产线等,全部为智能化配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王立平说。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