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警察网
在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公安局经侦大队办公室,两幅“专案作战图”上各种线索相互交织,将一起涉案金额达10.3亿元的合同诈骗案犯罪轨迹尽收其中。
近日,杭锦旗警方侦破一起利用流量计调节流量、篡改数据非法牟利的合同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
迷雾初起:举报信牵出诸多猫腻
去年3月,杭锦旗公安局接到举报:某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相关人员通过更改流量计数据等方式窃取国家能源。举报信中提及的“流量计数据异常”引起了民警的关注——这种精密仪器本是国家能源计量的“钢铁判官”,何以成为犯罪的工具?举报内容是真是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通过分析研判,办案民警发现这起案件涉及金额巨大且手段隐蔽。杭锦旗公安立即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一场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较量正式拉开帷幕。
专案组民警调查后发现,举报信中提及的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与多家天然气贸易运输公司签订有天然气回收协议。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民警发现这些协议“隐藏了诸多猫腻”。专案组民警任民说:“我们很快掌握了上游运输过程中克扣天然气方量的证据,但如何通过调节流量计篡改数据还是没有线索。”
调节流量计、随时变化的数据曲线、频繁更换的车牌……面对扑朔迷离的案件,专案民警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侦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数据穿透:硬盘里的“罪恶密码”
就在民警对所有物证资料进行反复研判时,5块10TB的硬盘进入民警视野。这些硬盘存储着数十家公司的运输日志,包括运输车辆的记载和涉案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结算天然气方量等重要信息。
“这些海量信息中一定有被隐藏的线索!”杭锦旗公安局党委委员、专案组副组长杨二林和战友们展开了大量的数据研判,仔细比对每一组数据。在无数次筛选和分析后,民警发现涉案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存在虚构数据等问题。
随后,专案组民警先后赴陕西、宁夏等地调查取证,通过对比购气量数据和结算量数据,民警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随着对涉案公司流水进一步调查分析,专案组民警找到了更多关键线索和证据。这些证据如同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出了犯罪团伙的作案轮廓。
隐身密钥:遥控器揭开流量计迷局
一次关键的搜查行动,让案件真相更加明朗。
民警在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车辆进行搜查时,发现一个看似普通的遥控器,而它正是犯罪分子操控调节流量计的工具。犯罪嫌疑人通过对遥控器进行操作,可在特定范围内对流量计数据进行调节、篡改,通过虚报供气量数据,骗取国家能源。犯罪嫌疑人王某军交代:“通过调节流量计卸车,一车天然气的方量能增大两倍甚至三倍。”
然而,再狡猾的犯罪手段也会留下痕迹。杨二林说:“在办案过程中,我们将现代与传统的侦查手段紧密结合,最终驱散了笼罩在案件上的‘迷雾’。”经过专案组调查,涉案公司通过篡改天然气流量计数据虚增供气量,非法牟利6900余万元。
持续追缉:誓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随着犯罪行径逐渐败露,犯罪嫌疑人开始有所“动作”——相关涉案人员全部失联……
抓捕从酷暑持续到寒冬,“很多时候只能采取硬蹲守的方式。”专案组中年纪最长的民警王挨换回忆说。
在众多犯罪嫌疑人中,王某朴极具反侦查意识。潜逃后,他就切断了自己的通信方式。
今年1月的一个夜晚,在一栋居民楼的顶楼,民警乔伟和战友裹着厚厚的棉衣蹲守在黑暗中,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凝结成水珠,几十米外居民楼的一角,正是犯罪嫌疑人王某朴的藏匿之处。当时,室外温度已达零摄氏度以下。专案组民警经过几个月的侦查、十几日的蹲守,终于进入收网倒计时。
狡猾的王某朴似乎察觉到异样,联系同伙袁某寻求帮助。袁某曾受过王某朴的帮助,即便早知王某朴是网上在逃人员,仍多次为其提供生活必需品和藏匿住所。沿着楼道拾级而下,王某朴从所住的顶楼30层来到地下车库三层,意图躲避摄像头再次逃亡。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最终,民警通过地库监控找到蛛丝马迹,成功抓获潜逃半年之久的王某朴。
今年4月15日,此案中逃窜至国外的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胡某领迫于压力主动投案自首。至此,该案所有犯罪嫌疑人全部归案。
“当犯罪嫌疑人学会用代码犯罪,我们就必须用算法守护正义!无论案件多么复杂棘手,我们都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紧密衔接,把案件办成经得起检验的闭环铁案。”民警乔伟说。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经侦总队总队长刘乃成介绍,通过不断论证研究,目前内蒙古已初步形成“统计监测—分析研判—警企协作—复盘提炼—专项打击”五步走路径,建立了“五大任务”领域经侦统计监测机制。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共侦办涉及能源领域经济犯罪案件22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