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AI(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将发生怎样的深刻变革,还有不少未知数。但在高校,教育学专业的调整是铁板钉钉的——改革,已经来了。
作为国内头部师范类院校,在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二级学科的教育学本科专业已进入停招的第三年,变为教育学大类招生后,招收人数在下降;与此同时,教育学招收学术型研究生的规模也在持续压缩。目前,该校学术型博士生的师生比达1∶0.6,也就是10名博导只有6个招生名额。学术型硕士生的师生比为1∶1.2。
教育学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调整可谓前所未有,也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轮学科调整之“深”。
“这一轮改革不是简单做减法,教育学需要转型、重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直言,如果说正在兴起的AI是以比肩人的智能、替代人的部分劳动作为“成功标志”,那么,教育学的使命则恰恰相反,必须以实现、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根本使命,而这种根本性的冲突也将倒逼“学科革命”。
放眼未来课堂,发力智能教育学科建设,大力推动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华东师大,教育学的转型已然开始。
招生规模缩减,学科转型加速
一组数据,可见教育学的处境之艰。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中,14个教育学学科点被撤销,数量位居学科撤销榜第二。目前,兰州大学、南昌大学等综合性高校撤销了教育学本科专业,四川、山东等地省属院校也在政策引导下严控教育类专业。
回溯过往,教育学辉煌过。它不仅是华东师大的王牌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曾在多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但近两年,在文科“压缩”的大趋势下,教育学专业也经历着“瘦身”。
“不仅学生减少,身边的同事也变少了。”在黄忠敬所在的教育学部,教学科研岗教师编制也在减少,从2016年的260多人下降到2023年的220多人。 其间,有部分老教师退休,且学部也几乎不再新进人员。
文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或许,挑战本身就蕴藏着机遇。AI在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在塑造教育新范式。
如今,黄忠敬多了一份工作,除了担任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导师,他也同时指导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从事智能教育研究。
2020年,华东师大聚焦AI与教育交叉领域,组建全新的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位研究生都配备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的两位导师,打破学科壁垒。
与此同时,学校本科专业新增智能教育方向。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则增加了研究生招生规模,招收具备教育、心理、数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背景学生,鼓励“人工智能+教育”交叉学习或研究。
从招生规模“一增一减”中可见,在华东师大,教育学正从单学科向综合化的“大教育学”转型。目前,该校已成立国内首个教育心理学系和教育经济实验室,创建首个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成立首个智能教育研究院,着力发展有温度的智能教育,积极探索前沿科技及其对育人模式和研究范式的影响。
“AI+教育”,多项试验正在推进
学科转型之际,教师们的研究也得同步“转”。眼下,以人工智能、脑成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为基础,未来教育的图景正在具象化。“AI+教育”将开启怎样的智能教育新场景?在华东师大,一个个试验正在推进。
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可以更高吗?如今,国内超过200所中小学校已用上了华东师大团队研发的“小花狮作文智能辅导系统”。学生将作文拍照上传后,AI就能实时批改错别字、语句错误等,给学生及时反馈和基本评价;而老师可以在AI点评的基础上,对作文的表情达意等给出建议,减少批阅的工作量。目前,该系统高峰月活用户接近1万。华东师大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郑蝉金介绍,团队已先后攻克小学生手写体识别率低、作文点评优质语料偏少、作文评语自动生成算法亟待优化等难题。这套智能系统除了面向教师和学生,很快还会推出面向家长的客户端,助力家校智能联动,推动语文学习智能化。
让孩子的数学学习更轻松,远离“题海战术”,由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波带领的团队实现了“小花狮数学自适应学习系统”从1.0到2.0的跃升。它不仅能剖析每个学生的解题过程,更能通过动态知识图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当前,AI的数学解题能力已经实现飞跃,如何打破用AI直接作答的固定模式,增强AI启发和引导孩子们思考和主动提问的效用,这是当前数学+AI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江波说。
避免“技术至上”,人才是教育的目标
作为教育界知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也多了两个新的头衔: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包括他在内,众多教育学部的一线教师都认同:教育学需要通过跨学科融合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重塑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定位。
如今,教育学专业课堂上多了一些新面孔,有不少是来自人工智能、计算机、密码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当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追问教育理论,教育学博士开始研读大模型领域的论文,真正的学科融合正在发生。
基于当前的实践,也有教师注意到,一些融合技术的使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有学校的“智慧课堂”装上了具有面部识别功能的摄像头,由此,AI能快速识别出学生的表情,判断其是否在课上走神、打瞌睡。但是,这种被动的监督真的管用吗?未必!
再比如,一些AI学习系统里,普遍会把答题准确率作为主要指标,给学习者打分。但一个孩子做错了题目,是否就意味着他进步缓慢、缺乏学习天赋?就教育本身而言,更有价值的应是人的学习潜力开发,而不是简单打分。
“并非增加智能设备数量或新技术,就能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智能教育不是技术叠加。”一位参与智能教育项目的教授坦言,一定要避免“技术至上”的陷阱。技术只是认知工具,人才是教育的目标。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不能起到作用,关键在于它能不能更好地发展人。”袁振国说,怎么使人更好地成长,这是未来教育形态要去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要回答的不只是‘技术变了,教育怎么变’,更要前瞻思考‘教育变了,技术怎么变’。”
原标题:《10名博导只有6个招生名额!A+学科“瘦身”,教育学如何转型?》
栏目主编:樊丽萍 文字编辑:吴金娇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储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