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值此国际护士节之际,2025年“上海好护士”和首届“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推选活动相继揭晓。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大外科总长兼骨科一病区护士长尤春芳荣获“上海好护士”;上海市儿童医院外科护士长兼心脏中心病区护士长王蓓旎、普陀区人民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兼神经内科病区护士长曹秀程荣获“上海好护士”提名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兼急诊护士长陈雪妹荣获“尚医·护理管理菁英”优秀人物奖,她们用专业精诚、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传递人间暖意。
尤春芳:四十载护理路,仁心仁术写华章
尤春芳,现任上海市同济医院大外科总长兼骨科一病区护士长,兼任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业40年,热爱护理专业,恪守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作为大外科总长,围绕外科手术关键环节,她带领团队精心制定了《外科常见导管引流技术考核手册》,建立了外科手术并发症风险评估、围手术期营养风险预控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体系。在她的努力下,分管片区内护理单元荣获“上海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等多项荣誉,为外科护理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济医院骨科是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作为护理团队领导者,她带领团队开创了“知足常乐——医路有您,给您足够爱”人性化护理品牌,每年举办“5.29全球爱足日”;作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护理工作委员会副主委,她牵头编写了《足踝外科护理与康复》。
作为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专家科成员、上海市护理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委,她积极推动“同你守护”肿瘤患者关爱项目,构建起社区-家庭-医院的护理体系,让肿瘤患者在治疗后也能得到贴心的照护。每年,她都组织片区护士参加癌痛管理培训,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贡献力量。
在同济大学护理学院的课堂上,尤春芳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尤老师”。每年,她都为本科生授课,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对于进修、规培和实习护士,她总是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他们护理技巧。作为副主编,她参与编写了《外科护理学考题解析》等4部专业书籍,为护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尤春芳十分注重科研创新,成功研发了“一种骨科足踝部术后护理装置”等4项国家专利,发表《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等20余篇科研论文。她还长期组织及主持同济骨科护理高峰论坛,为护理同仁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王蓓旎:让技术有温度,让数据有生命
在心脏外科这个与死神抢时间的战场,王蓓旎的护理精度以毫米计量。凌晨三点的监护室里,她躬身观察术后患儿胸骨延迟闭合创面的场景,是年轻护士们最熟悉的剪影。借助自制棉垫,她创新护理方案,解决延迟关胸护理的难点:切口护理,保持切口贴膜与皮肤间的密闭性,“多一毫会压迫心脏,少一毫就失去保护。”她边说边用镊子夹起棉垫,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晨露。
在患儿眼中,这位会魔法的“天使妈妈”,总会用各种“魔法”驱散疼痛。面对术后惊恐哭闹的患儿,她率先在外科科室开展危重症患儿转出监护室—病房—居家过渡期护理模式和“小儿无哭声手术室”建设项目;她会扮演玩偶角色,让患儿们打开心扉;会用VR动画分散患儿恐惧;会设计“居家过渡护理手册”,将病房延伸至家庭。
“一人强不是强,团队强才是光。”王蓓旎打造的心脏外科护理团队,是院内公认的“尖兵连”。她还建立了亚专科培训体系,推行从术前风险评估到术后居家随访的“闭环管理”,构建全链条安全网络。她从零起步构建的ECMO护理体系,把核心技术拆解为标准化流程,从ECMO的上机、转运到撤机,每个环节制定护理常规,导管护理、回路血栓堵塞或脱落等预见性护理、镇静评估、凝血功能监测、压力性损伤等,连撕胶布的角度都有精确规范。让撤机成功率提升至61.5%,每个百分点都浸透着上百次深夜返岗的足迹。
曹程秀:用科学守护健康,以温情照亮生命
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来自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曹程秀正俯身查看一位插着胃管的老人。她将手掌轻轻覆在患者手背上,轻声说:“您莫要慌,我们新调整的固定带透气得很。”曹程秀就是这样,把上海先进的护理经验“种”进云贵高原。
初到于井子护理小组时,曹程秀发现糖尿病患者总记不住胰岛素注射要领。她带着团队想了个“土办法”——开办微课堂、编微手册、建微信群,把难懂的医学知识变成大白话。这个“三微模式”也成了普陀区首批医疗服务品牌和示范项目。“我很热爱科普,这对患者来说也很重要。”自此之后,她开始带着团队变着法子做科普,排情景剧、拍视频,怎么通俗怎么来。在拍胰岛素注射教学视频时,她亲自上阵示范。当一个60岁的患者看着视频惊呼:“原来打针要换位置”时,这个“热爱科普”的护士长笑了:“病人听得懂、学得会,才是真的把护理做到了心坎里。”
护理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创新。面对接连发生的胃管非计划拔管事件,看着病人重新插管时痛苦的样子,曹程秀不禁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直到有一次她自己做了胃镜——管子刚进喉咙她就吐了,眼泪鼻涕糊了一脸。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病人的感受。“后来我们开展的‘安全管路路路通’的项目,挨个跑过了医院所有的病房,在患者中调研,并根据调研的情况,逐一解决问题。”她说,如今从胶带的粘贴方法到管子进入的角度,都有了标准。医院的非计划拔管率呈断崖式降低。
深耕临床一线的同时,曹程秀在科研创新上勇于求索。她主持、参与了“KAP理论指导下的康复管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体质量管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科研项目,为心衰患者慢病管理开辟新路径。作为护理部导管安全组长,她主导的《胃“养”新知—安全管道路路通》项目,通过优化胃肠管护理流程,大幅降低患者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率。该项目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总工会先进操作法创新奖。办公桌上一个个品管圈奖杯,记录着曹程秀用科学方法破解临床难题的历程。
陈雪妹:做急诊室的“定海神针”,续写生命奇迹
凌晨三点的急诊抢救室,监护仪的警报声撕破寂静。“肾上腺素1mg静推!”陈雪妹按住患者不断渗血的创口,声音沉稳得仿佛穿透了所有嘈杂。护士们像精密齿轮般运转,五分钟后,监护仪上的直线重新跃动成生命曲线。
这样的生死时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兼急诊护士长陈雪妹经历了三十二年。其间,她带领团队不断优化了“胸痛、卒中、创伤”等重点病种的抢救护理流程,参与建立“黄金1小时”多学科协作机制(MDT),打通院前—院内绿色通道,实现120急救预报电话接收记录100%无缝衔接,极大地提高了急危重症抢救效率,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她还积极推动急诊专科质量指标的建立,提高急诊患者入院到静脉溶栓药物使用的时间(DNT)达标率、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准确率等,不断推进急诊护理质量稳步提高。急诊抢救室里,那台凝聚她心血的“卒中抢救多功能治疗车”,三层抽屉藏着外人看不懂的玄机:顶层急救药品按使用频率排列,中层抢救器械依操作顺序摆放,底层备用物资用不同色标区分——这是她不断总结工作,破译出的生命密码。此项专利也获得上海市医务工会“星光计划”优秀项目三等奖。
“抢救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陈雪妹的心里清楚地记着每个护士的专长。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她特别注重对专科人才的培养。在她的带领下,急诊科形成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培训体系。定期举办的技能培训,从基础的护理操作到复杂的急救技术,她都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导新护士,不放过一个细节,确保大家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精准把握每一个环节。案例分析会上,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护士们,引导护士们深入剖析各种急诊案例,从病情的判断、护理措施的实施,到突发状况的应对,让大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快速成长。
在陈雪妹悉心培养下,团队中的5名护理骨干已成长为护士长。2024年,团队中1人荣获“上海好护士提名奖”,1人获评进博会医疗服务“岗位标兵”。
原标题:《致敬白衣天使!普陀的她们获得殊荣》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