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 蓝
今年以来广东省部署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各类人才到广东就业创业。最近广东发布事业单位2025年集中公开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公告并启动报名,计划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万名,其中不少岗位面向港澳人才,引发香港社会的关注。
图片说明1:今年广东举办的一次大型招聘会现场 (香港文汇网)
聚焦高精尖技术人才
香港《大公报》12日报道称,今年年初,广东提出要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而按照最新政策,本轮招聘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及广东省直驻上述各地事业单位岗位均面向港澳居民开放报考,其中大湾区内地九市共提供岗位3000多个,招聘人数超过4000人,占本次总招聘人数的四成以上。另外,1300多个省直单位岗位中驻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港澳居民也都可以报考,报名至16日16时截止。
港媒发现,广东本轮事业单位招聘聚焦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单位集中在学校、医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招聘人才专业性更强。在面向港澳居民招考的城市中,深圳和广州提供的岗位最多,均在500个左右。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均提供了30多个岗位,招聘人数在40—60人,省直单位如华南师范大学提供了42个岗位,招聘人数达52人。
此外,部分岗位与大湾区联系紧密,或涉及大湾区重点城市的发展研究,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深圳市南山区大湾区发展促进中心、广州市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都为港澳人才发挥优势、融入发展大局提供机遇。
《大公报》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人才需求紧迫。内地事业单位招聘往往对报考人才有一定的要求,如学历学位、主修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应届毕业生等,年龄通常限定在18—35周岁之间。而此次招聘面向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不少岗位的条件有所放宽。如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公开招聘14个岗位,涉及机器人技术团队、智能传感技术团队、人因工程技术团队、集成智能创新团队等多个工作部门,技术岗位基本要求硕博学位,年龄普遍放宽至40周岁,部分岗位则放宽至45周岁。
医院提供不少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招聘中,大湾区各地级市的医院提供了相当多的岗位,其中不少针对中医相关学科招收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博士应届毕业港生李志鸿认为,这无疑为广大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毕业出路。他说,“相比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我和不少同学都更喜欢内地的生活环境,临近毕业找工作时自然也会考虑内地的机会。”
港生李海琪曾接受媒体采访,当时她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表示大湾区的政策很好,在内地读中医毕业,会考虑在这里就业。
在就业谋生的同时,有些港生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张鑫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博士,他观察到香港与内地在医疗制度、文化认知方面还有不少需要磨合的地方,自己了解两地情况,想做粤港医疗体系之间的“小小桥梁”。
近年来,广东加大吸引港澳人才的力度。2019年,广东印发《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构建全面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推进各领域职业资格认可,促进港澳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完善人才评价融合发展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自由流动。2021年12月,广东印发《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允许大湾区内地九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
2024年6月,广东相关统计显示,已有3950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3500多名粤港澳居民通过“一试多证”获得相关技能证书、20多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工作。
“笔试需要多加练习”
据港媒12日报道,在内地社交媒体上,成功考上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编制被称作“上岸”,意为通过激烈竞争最终达成目标。港青冯富荣正是“上岸”的人士之一,目前入职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他认为,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是港人的优势,鼓励港人在应聘过程中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而“笔试考查的知识结构、题型等和我们之前接触的不一样,也很注重逻辑能力,需要多加练习”。
冯富荣表示,内地事业单位考试制度规定,考生只能选择一个岗位进行报考,因此港生在报名时,应综合考虑职业发展规划、心仪城市等慎重选岗,同时要注意自身专业、学历等条件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他同时提醒有意报考的港生要积极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储备政策知识以及适应内地的工作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