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黄龙岘缘何入选全国首批4个EOD项目参考案例
破解三个问号,打造“小而美”发展样本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通讯员 查冰凌
凭借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又捧回一项国家级荣誉。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首批4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参考案例,江苏南京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2020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推动开展EOD试点工作以来,全国上下已先后有300多个试点项目入选国家库。黄龙岘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能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谁来主导?
“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共同发力
沿着江宁西部旅游环线双车道的柏油马路一路向前,沿线丘陵起伏、绿意盎然,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自然村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村里翠竹掩映,千亩茶园层层叠叠,不少游客自驾前来体验田园慢生活。
“别看现在黄龙岘环境好、人气旺,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穷山沟。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养家。”村民阮从林回忆说。
转机始于一场系统性变革。2013年,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江宁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黄龙岘的开发与建设,依托其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茶园竹林风光,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问题随之而来,谁来主导这一项目?几番调研论证后,当地政府决定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国企平台作用,由南京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一体化实施,利用其专业优势,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指导农户经营等。
专业人做专业事,结果自然事半功倍。江宁旅康集团跳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传统思维,以EOD模式将生态修复、产业开发、文化传承一体推进。3.2亿元的投入资金中,21.2%用于改善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剩余部分精准导入茶产业升级、民宿集群和文旅设施建设,形成“治理投入—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闭环。这一顶层设计的“超前性”,避免了“撒胡椒面式”投资,使生态治理成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短短三年时间,金陵特色茶乡就已享誉全国。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是尊重经济规律的体现,EOD模式本身就是市场行为。”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建设与规划研究室主任刘勇华说,黄龙岘创造性运用市场化、一体化机制,明确政府与企业职责边界,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特”的EOD模式实施场景,实现了由过去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国知名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蝶变,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钱从哪来?
产业经营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兴旺是基础。然而,长期以来,生态治理资金短缺、产业发展低效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发展。黄龙岘的创新实践,将生态环境治理的公益性与关联产业的收益性深度融合,破解了传统乡村发展中“环境治理投入大、产业收益反哺弱”的困局。
5月4日清晨的黄龙岘村,薄雾缭绕在2600亩茶园间,采茶人指尖轻捻嫩芽,茶香与竹林的清新气息交织。没到中午,村里已热闹起来,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这个面积0.91平方公里的小山村,采茶制茶、农家美食、咖啡垂钓、露营民宿,这里应有尽有。
土生土长的邢有龙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龙凤茶餐厅,抽空他和记者聊起天来。“如今村里茶叶供不应求,农家乐也是生意火爆,特别是节假日可谓一桌难求。这真是要感谢政府,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话还没说完,顾客便催着邢有龙点菜了。
同样忙碌的还有村民吴茂才,这段时间,打电话找他买茶叶的络绎不绝。作为村里第一批茶农,老吴种了30多年茶叶,“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黄龙岘茶叶大多被茶商收购,一斤仅售两三百元,辛苦一年只有约1万元收入。”
黄龙岘开发后,茶农们开始尝到好生态的“甜头”。科学绿色的茶叶种植技术被引进来,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黏板”被引入茶园;现代化茶厂随之成立,专业技术团队带来先进的炒茶、制茶理念,一炮打响黄龙岘茶叶“汤色绿明、香气高长、滋味鲜醇”的名气。黄龙岘茶特色品牌“龙针”“龙毫”于2016年、2017年连续荣获南京市雨花茶质量评比金奖。
“我们在项目启动初期确实面临资金压力,但我们看到了黄龙岘的潜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逐步建立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如今,黄龙岘已构建‘乡村+’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文创产业链条,不仅能反哺生态治理,还能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江宁旅康集团负责人说,目前黄龙岘已累计开设5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每年吸引超100万名海内外游客观光,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从约1.8万元提升至约11.1万元。去年,黄龙岘茶叶年销售量突破2.5万公斤,销售额约3700万元。
如何可持续?
多方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产业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了黄龙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该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以上,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项目范围内水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空气负氧离子峰值浓度高达3512个/cm3,被中国气象局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游客接待量逐年提升,黄龙岘如何保持好生态?牌坊村党总支书记邢有明表示,除了持续的生态治理投入,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为关键。
“2019年,村里给每户配备了干、湿两个垃圾桶,通过张贴标语、环保课堂、发放学习手册、志愿者入户等方式,让村民们了解乱扔生活垃圾的坏处。”邢有明回忆道,垃圾分类在黄龙岘推行得很顺利,守护生态、爱护家园的可持续发展信念已经在小村庄落地生根,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黄龙岘本质上吃的是“生态饭”,发展的是“美丽经济”,不能一边发展、一边破坏,更不能“吃了上顿、不顾下顿”。
为维护生态环境和美丽家园,黄龙岘村民还自发签署了《环保公约》。社区则结合景区接待工作,加大在辖区内张贴标语,发放学习手册和宣传材料,举办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环保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我们的饭碗。”站在村口的《环保公约》签名墙前,村民王兴隆说,通过环保公约自治,他经营的农家乐收益比以往翻了好几倍,不仅提高了家里的经济收入,还维护了黄龙岘的共同利益。
EOD模式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部门+企业+村民’协同参与,黄龙岘证明,生态治理能成为乡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刘勇华表示,黄龙岘的成功关键在于四要素:精准定位生态优势、市场化运作机制、政策协同赋能、村民深度参与,当生态治理从“成本包袱”变为“发展资本”,当村民从“旁观者”转为“共建者”,乡村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