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斯方与到访港澳青年北京汇的学生交流。
本报记者 孟紫薇
王府井大街,熙来攘往。藏在王府井教堂背后,4层小楼的高富诗酒店静静伫立,一层大厅飘来手冲咖啡的香气。“外面下雨了,有没有淋湿?”刚进门,记者就听到一句温暖的问候。
这句问候来自郑斯方,英文名Square(正方形)。他衣着考究,发型一丝不乱,一口港普自带萌感,是这家酒店的创建者。不同于名字中的“方”,郑斯方给人感觉更像是个“圆”,不紧不慢中有种随遇而安的坦然。好像所有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
家里最先来到北京的,是郑斯方的弟弟。2002年,香港中五毕业后,他远赴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读书。当时正在香港念大学的郑斯方因此常来北京探亲。闲暇时,兄弟俩都爱追香港艺人陈小春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龙堂》,剧里港星云集,讲的却是北京胡同的故事。信鸽、四合院、冬日的皑皑白雪,都给郑斯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8年夏天,郑斯方从英国硕士毕业,学的是商科,家里又是做艺术品生意的,郑斯方经常冒出创业的想法。
“我还是希望人生‘不设限’一点。我觉得北京比香港有更多机会,为什么不来试试!”可是来到北京后,他却时常面临“水土不服”。皮肤干痒,经常睡不踏实;地道的北京话听起来有些吃力。“有一次花了一晚上,我才明白朋友说的‘衫儿’是石景山。”回想起来,郑斯方哈哈大笑。
创业初期,郑斯方做过新闻网站,参考国外的平台,通过用户点赞来提升文章排名。还试着在西单和朋友开格子铺,卖港台零食、文具等北京不常见的小商品。但网站上线后流量惨淡,格子铺也因各种原因没能做起来。他坦言,那时候经验少,“太嫩了”。
接连的失败一度让郑斯方想过回香港。“真挺挫败的,但心里又不服,就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寻找机会。”事业上的挫折并不妨碍郑斯方对北京的热爱。在他眼中,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拿兄弟俩最初落脚的望京来说,已经从“大郊区”“大农村”变成高楼林立的CBD。这种变化体现在北京的各个角落。
“我决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碰壁、修正、再尝试。2016年,郑斯方创业第一次有了起色,“共享办公”项目正式在王府井落地。每月只需999元或每小时20元,就可免费享用咖啡、打印、休憩空间等服务,新颖的模式一时引发多家媒体报道。
“共享办公”过时后,他又推动一家主打艺术风的高富诗酒店投入运营。酒店长廊亦是画廊,长期展示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黄昏时坐在露台上,对面王府井天主堂的景色尽收眼底。去年暑假,酒店天天满房,还有不少外国住客前来光顾。
“谢谢,好有创意!”接过记者送来的北京日报《胡同开门》文创地图,郑斯方仔细看了起来。“我现在的想法也是推荐胡同Citywalk和骑行路线,并在酒店门口摆上单车让住客体验。”郑斯方认为,住在胡同里是最直接感受北京历史文化的方式。“胡同邻居养的鸡,总跑到我们院里散步,很有烟火气。”
希望能给其他在北京的港澳青年提供帮助,4年前,郑斯方牵头成立了“港澳青年北京汇”,活动地点就在酒店负一层。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都曾来这里与青年面对面交流。“我们的小程序会定期发布音乐会、观影、跨年派对等活动,希望这里成为港澳青年的一个家。”
不知不觉间,郑斯方已经在北京生活了近17个年头。每年除了节假日回香港三四次,剩下的时间都在北京度过。“我觉得很幸运,抓住了北京发展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
不久前,一名北京邮电大学大一在读的港生特意来找郑斯方倾吐思乡心绪,还有即将毕业的港生来咨询就业问题。郑斯方都一一给出自己的建议。“我渐渐发现我对北京的了解比对香港还多,现在生活也是比较舒服的状态。”郑斯方说,北京已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如今,郑斯方和弟弟都在北京安了家,娶了内地姑娘。聊起自己的家庭,郑斯方脸上难掩幸福。“女儿11岁,儿子8岁,都在顺义上国际学校。”两个孩子说普通话会卷舌,爱吃东北阿姨包的饺子,却一点粤语不会。对此,郑斯方不以为意。“我只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为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包容且国际化的人,就像北京这座城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