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强
5月18日将迎来世界博物馆日。记者翻阅《2025年北京博物馆通票》时发现,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有11家特色博物馆被收录其中。事实上,这只是通州博物馆集群的一部分——目前整个通州已有博物馆、类博物馆21家,除了国有博物馆,还有大量民办博物馆。
今年,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运河上的通州”文旅品牌,区域内博物馆纷纷发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系统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通州有3家小而精的博物馆,通过特色展陈呈现千年大运河的“三种色彩”,让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木作博物馆里的运河船。 本报记者 陈强摄张庄村运河龙灯。
与紫禁城同龄的御窑金砖。
蓝色
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
娃娃们舞起“运河龙”
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藏身在通州区张庄村。步入村委会后院,推开博物馆的门,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两条“蓝色巨龙”高悬于顶,往里走,还有两条同款巨龙盘踞在展厅中央,龙身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
细看这“蓝色巨龙”:方头大口、鹿角长须、猪鼻圆眼,全身由七节组成,龙头一节,龙身五节,龙尾一节,通体以蓝布缝制,龙鳞由金边装点,龙尾酷似金鱼尾。
张庄村“运河龙灯会”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近200年。年逾六旬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兆亮介绍,高悬屋顶的两条龙是他父亲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做工极其精巧,村民们已经舍不得拿来演出。
巨龙为什么是蓝色的?老谢说,蓝色象征宽阔的大运河和清亮的水色,非常具有运河文化特色。因为蓝色双龙灯会表演在北京历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张庄村的“蓝色巨龙”也被誉为“运河龙”。
几个月前的春节假期,记者曾在大运河博物馆门前现场观看“运河龙灯会”的精彩表演。两条18米长的巨龙紧紧跟随龙珠,时而腾空、时而翻滚,矫健身姿赢得现场叫好声一片。然而,村民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已接近60岁,演出结束后,记者非常想上前问一句:这龙还能舞多久?但看着大伙儿额头渗出的汗、脸上发自内心的笑,最终还是忍住了。
这次专程到村里探访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老谢,本以为他会面露忧色,没想到他的笑容反而更加灿烂了,“我们正在培训周边的小学生,估计再有两年,孩子们就能上场了!”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上手,他还创作了4组全新的舞龙动作。就这样,“运河龙灯会”如同不灭的薪火,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延续。
金色
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
金砖文创将摆进书房
都说北京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作为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这条纵贯南北的黄金水道,给京城输送了数不清的粮食和建材。鲜为人知的是,紫禁城三大殿地面所用、堪称“一两黄金一块砖”的御窑金砖,也是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的。
在通州,坐落着一家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馆长王忠华历经数十年,收藏了上千块御窑金砖,年代跨越明代永乐年间至清代宣统年间。每一块御窑金砖都带有“生产标签”,标注有年代款识、督造官名字和窑户名字等信息,这大概就是古时候的责任到人。
馆内珍藏的宝贝不少:有长111厘米、宽46厘米、厚11.5厘米的“金砖王”;有与紫禁城同龄的明代永乐年间金砖;还有十分罕见、侧面印有满文款识的清代金砖……王忠华解释,金砖并非是金子做的,但因为工艺复杂、成品率低,所以像金子一样珍贵。在这座他自己创办的博物馆里,实在挑不出“镇馆之宝”,因为每一块金砖的“点泥成金”之旅,都凝聚着南北工匠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厚重的大运河文化底蕴。
“御窑金砖制作在苏州,但成器是在北京皇城。”王忠华说,明清时期,制砖主要在江苏苏州,即便经过29道复杂工序,成品率极低,制出的依然是“毛砖”,仅仅相当于半成品。这些“毛砖”沿大运河北上至通州皇木厂,或存入仓库,或转运至皇家施工现场。最后在紫禁城里铺墁时,还需经过砍磨、铺墁、泼墨、钻生等30道工序,才能让金砖油润如玉、黑亮如墨、坚硬无比。
作为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墁地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忠华专门在博物馆里设置了体验区,让访客可以亲身感受“工匠精神”。今年,他除了继续钻研金砖墁地技艺,还拿出很大精力研发金砖文创产品,“紫禁城同款金砖尺寸较大,我们准备推出一种小尺寸金砖,更适合在书房、办公室里当摆件。”
木色
文旺阁木作博物馆
“运河船”驶入研学课程
想要体验中国悠久的木匠文化,距离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10分钟车程的文旺阁木作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收藏着上万件木制器物,7个展厅细分为50多个主题展区。
这家以木作为主题的博物馆特设了一个运河文化展厅,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木船。正中间的两艘,没有桅杆,上面搭了个草棚,看起来特别像旅游景区常见的摇橹船。工作人员说,经过考证,这其实是历史上运河上使用的驳船,相当于古代的“货拉拉”,负责把货物从河岸运送到河港大船。驳船的旁边,还有一对大运河畔农户采莲藕用的双体船,“就像一双不太合脚的大鞋。使用时,一条腿放在一条船里,上面的人要时刻掌握好平衡。”
在运河文化展厅的入口处,还摆放着不少木质手工艺品,生动再现了漕运年代大运河通州段“万舟骈集”的盛况。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燃灯塔、大光楼、运河船等展品,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亲手制作的。目前,“走进运河上的船”研学课程已经开办近3年,为博物馆创收的同时,更培养了一批大运河文化爱好者。
对孩子们来说,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里好玩的地方还有很多——踮起脚就能触摸到展品上的细腻木纹,深吸一口气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木香。如果刚好在博物馆里遇到王文旺,这位木匠馆长还会毫不吝啬地从墙上摘下磨剪子磨刀的卦连、收垃圾的摇铃、拉洋车的铜脚铃、剃头匠的“唤头”等老物件,为孩子们现场演示这些逐渐失传的市井吆喝声。
记者手记
让运河文化“活”在当下
蓝龙要舞给下一代看,金砖要摆进现代书房,木船要驶入研学课堂……通州这三家博物馆,正以创新之势,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古老的技艺发声、让尘封的记忆流动,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生生不息、流淌千年的文脉。“运河生机”不仅在于两岸越来越美的公园、绿地,更在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这三家博物馆的探索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将老物件封存在玻璃柜中,而在于让文物“活”在当下、“融”入生活、“传”入人心。期待未来有更多博物馆能够发现并释放这份独特的“运河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