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枫桥经验”作为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宝贵财富,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新时代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范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要将“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融入高校治理,通过构建矛盾化解、协同治理、文化育人的创新机制,有效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构建多元协同的矛盾化解体系。矛盾化解是高校治理的重要任务,“枫桥经验”强调的“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为高校提供了科学方法。高校应建立“预防—调解—处置”全流程矛盾化解机制,形成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源头预防机制。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师生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师生诉求。设立线上线下意见反馈平台,定期开展师生思想动态调研,对教学管理、学术评价、后勤服务等领域的潜在矛盾进行风险排查。二是完善多元调解机制。整合学校职能部门、院系、法律顾问、师生代表等力量,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针对教学管理、学术争议、生活服务等不同类型矛盾,采取协商调解、第三方介入、法律援助等多元化解方式。设立校园矛盾调解中心,引入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参与调解,提升矛盾化解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建立“校—院—班级”三级调解网络,发挥基层组织在矛盾发现和调解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置流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枫桥经验”倡导的多元共治理念,与高校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应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师生共同参与的治理共同体。一是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完善师生参与治理的制度机制,通过教代会、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平台,保障师生在重大决策、资源分配、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的合作,整合校外资源参与高校治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拓展协同育人空间。通过校地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师生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校园治理平台。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师生动态,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开发校园“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师生事务网上办理,减少办事环节,提升服务体验。
强化文化育人的治理功能。“枫桥经验”蕴含的德治理念,为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推进以文化人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网络,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三是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提升师生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完善校园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监督,营造依法治理的校园环境。四是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高校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引和创新思路。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矛盾化解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强化文化育人的治理功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枫桥经验”在高校治理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治理机制,使“枫桥经验”在高校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