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伊斯贝特在展示店内的羊驼玩偶。
人民日报记者 宋亦然摄
“你好”,我是在秘鲁首都利马印加市场的一个转角被伊斯贝特的中文问候叫住的。这个热情爽朗的青年抱着几只憨态可掬的羊驼玩偶,略带生涩地对我说:“这是百分之百羊驼毛玩偶!”他的朋友乔治从小店里面转身向我打招呼,桌面上一个写满汉字的练习本吸引了我的目光——纸页上的“欢迎光临”“万事如意”,一笔一画,临摹得仔细工整。
货架上,造型各异的羊驼玩偶和羊驼毛制品摆得满满当当,角落里一张小书桌上,放着一本边角被翻得卷起的中文入门教材。伊斯贝特兴奋地向我展示他的手机:“看!我们也学着中国博主的方式运营账号、介绍产品。”翻看他们在中文社交应用上发布的图文内容,评论区有不少中国网友回复“欢迎来中国开店”。
语言不仅是商贸往来的桥梁,更是文化触角的延伸,这一感受在秘鲁十分明显。走进位于利马的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孔子学院时,18岁的罗莎·法拉——一个坚持让我称呼她中文名“方诗怡”的秘鲁姑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吟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桌上摆着秘鲁青年都喜欢的月饼和奶茶,摊开的笔记本上可见“一带一路”等词语的中西双语字样。“小时候,我对中国的认识只限于功夫、长城,还有秘鲁随处可见的中餐厅‘食饭’,”她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道,“学习中文后,我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着迷,也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听中国的流行音乐。”
从长辈口中“遥远神秘的东方”、明信片上雄伟蜿蜒的长城剪影,到网络热门视频里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璀璨灯火,再到钱凯港中秘工程师协同配合的工作场面……方诗怡对中国的认知“升级”折射出秘中两国日益紧密的联系。170多年前,首批华人移民来到秘鲁,助力当地水稻产量大幅提升;如今,两国矿产、能源、农业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秘鲁人开始学中文、爱上中国文化。方诗怡说,“精通中文”是现在秘鲁青年找工作的重要加分项,很多秘鲁大学生选择到当地中资企业实习,“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等中国发展热词也成为秘鲁青年经常讨论的话题。“理解中国文化有助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在当今全球化的工作环境中至关重要。”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孔子学院秘方院长塞西莉亚·特略对笔者表示,“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单单是中文使用者,更是文明解码者。”
暮色初降,我再次经过伊斯贝特的小店。他正在拍摄准备发布在中文社交应用上的羊驼玩偶照片,乔治则一字一顿地复习着当天新学的词语。一旁记录他们中文学习进度与安排的计划表已经写满半年了,密密麻麻的书写凝聚着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更有学中文带来的对更美好生活的希望。“等攒够钱,我们就去中国看大熊猫!”伊斯贝特说。
沿着中国企业建设的绿色海岸公路漫步,载满货物的集装箱卡车呼啸而过驶向钱凯港。凉爽的海风掠过太平洋无垠的水面,波浪声里,安第斯山鹰的羽翼似乎正与东方凤凰的尾翎轻轻触碰。正如伊斯贝特和乔治的练习本上,每页顶端书写的中文字词与页脚的纳斯卡地画图案无声交谈着。(宋亦然)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2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