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关育兵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三孩政策持续推进的当下,家政服务早已从生活“可选项”转变为“刚需品”。社区微信群里此起彼伏的“求月嫂”“寻护工”需求,映射出超3000万家政从业人员、1.1万亿元市场规模背后,供需失衡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深层矛盾。推动家政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型,不仅是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更是撬动就业市场、激活内需潜力的重要支点。(5月12日《人民日报》)
当前行业困境,本质上是粗放式发展与精细化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服务供给呈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特征:高端市场人才稀缺,低端服务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常陷入“开盲盒”式困境——河北居民仇晓丽遭遇保姆辅食制作单一、沟通不畅;上海养老家庭因护理员操作失误导致老人压疮频发。另一方面,行业缺乏统一服务标准与职业保障体系,导致人员流动性高达40%以上,服务质量难以形成稳定口碑。这种无序发展,既制约消费者体验,也阻碍行业可持续发展。
破局之道,在于构建以劳务品牌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升级体系。“河北福嫂”“八桂家政”等区域品牌的崛起,展现出标准化、专业化的革新力量。这些品牌通过“三化”策略重塑行业生态:培训专业化,引入医学、营养学等跨学科师资,将婴儿护理、老年康复等服务分解为可量化的操作标准;认证规范化,依托人社部门颁发全国通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破企业自证自验的信任壁垒;服务人性化,建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定期回访机制,将家政服务从“临时工作”转化为终身职业。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尊严,更让消费者获得可预期的优质服务。
品牌化发展的深层价值,在于打通供需两端的“任督二脉”。在供给侧,各地依托职业培训学校,每年输送数十万持证人才,南宁市绿城南方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16万“南方月嫂”,上海虹口区计划三年培育万名养老照护师,为市场注入专业力量。在需求侧,数字化平台成为供需匹配的“智能枢纽”——上海“智慧家政平台”实现服务订单、技能档案、信用评价全流程线上管理,河北试点家政人员住宿服务站解决“住家难”痛点,这些创新让家政服务跨越地域限制,形成“标准化产品+个性化服务”的供给模式。
从长远看,家政服务的转型升级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更能通过与医疗、养老、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大民生”服务网络。当每一位“福嫂”成为专业服务的代名词,当品牌化、连锁化成为行业常态,家政服务才能真正摆脱“低端劳务”的刻板印象,成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引擎。这场从“零散无序”到“规范有序”的变革,既是行业自我革新的征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民生福祉提升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