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进出轨交1号线呼兰路站,都像在‘车阵’里突围!”近日,家住宝山区庙行镇的孙女士向“新民帮侬忙”栏目反映,早晚高峰期间,呼兰路地铁站被大量非机动车层层围堵,她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整治,保障市民顺畅出行。
人行道被占阻碍通行
“早晚高峰时,每个出入口都被共享单车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站口都看不见!”孙女士称该站四个出入口均存在严重的非机动车乱停现象,尤其在3、4号口,数百辆自行车、电动车密密麻麻占据人行道,仅留下狭窄缝隙供人侧身通过。由于周边缺乏规范停车区域,非机动车停放毫无秩序,甚至蔓延至机动车道。“明明是人行道,却被自行车占得满满当当,只能绕道走机动车道,太危险了!”一位市民抱怨道。更棘手的是,轨交18号线建设施工进一步压缩了3、4号口周边的停车空间,让本就紧张的停车矛盾雪上加霜。
市民建议获积极回应
为何呼兰路站外会陷入“车海”?市民普遍认为,非机动车数量与停车空间严重失衡是主因。“早高峰大家赶着上班,不是不想规范,实在是没地方停!”一位常在此换乘的上班族说。有市民注意到,轨交1号线部分站点周边的高架桥下空间长期闲置,完全可以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场。“这些空间既不影响交通,又能增加大量停车位,希望有关部门能利用起来。”记者将市民诉求反馈后,宝山区人民建议征集办迅速将建议转交给区交通委,得到积极回应。区交通委工作人员表示,呼兰路站周边居民区密集,非机动车潮汐式停放问题由来已久。针对1、2号口,去年已完成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提标改造,新增车位约800个;但3、4号口受18号线施工影响,停车空间受限,目前由区城运集团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加强现场调度。现场踏勘和多方研讨,宝山区制定出专项优化方案:一是利用3号出站口附近高架桥下空间,通过改造设置缓坡、划定停放标线、划设过街人行道、增设安全标识等措施,打造规范的非机动车停放区;二是同步改造1号口高架桥下空间,作为共享单车临时蓄车区域。这两项改造将有效缓解站点周边停车资源紧张问题,引导市民有序停车。
本报记者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