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茂生
司马迁有名言“人固有一死”,因为直白、率真而常被引用。自古以来,造陵建冢砌墓修坟都要立个碑,表明某人之墓并用几句话点评一下人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讲究脸面的古人尤其看重的那几句话,称作“墓志铭”。
到大唐盛世,墓志铭的要求逐高,不仅要摆得上台面,还要光宗耀祖;不仅要文字精练、夹叙夹议描述生平的韵文,最好还是社会贤达、文坛名流执笔。平日里有头有脸、锦衣玉食的大户人家,若有丧事竟找不到一位有分量的人写墓志铭,便是天大的“不孝”,所以高手出场的“润笔费”便水涨船高。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世人公认为人爽快的韩愈,自然有请就写,不亦乐乎的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据说某一篇墓志铭的“润笔”是“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或“绢五百匹”,堪称天价。尽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请韩愈执笔的邀约依然不断,当然也就招致同行嫉妒,讽其“谀墓”。
韩愈撰写的墓志铭现存80多篇,如《柳子厚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李观墓志》等,除了柳宗元、孟郊、李观这些如雷贯耳的知名人物,也有一些地位卑下的小吏和落魄文人。凭借鬼斧神工的笔力,韩愈为他们宣泄怀才不遇又心胸坦荡的寒士情结,更以“挖坑”方式大曝其生前“窘事”,在一轮轮津津乐道的议论中,墓主人也留名青史。
其中不得不说那篇《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开篇很寻常:“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随后介绍王适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官至雍州司功参军,以及生活、患病情况。泱泱大唐,唯独王适名留史册,就是最后一段的“包袱”造就的。说是当年有侯家千金待字闺中,侯老先生对媒婆说:“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我因与人意见不合所以不得志,对这个女儿非常怜爱,一定要嫁给做官的,不能许给一般人)”而看上这位姑娘又未有官职的王适,对媒婆说:“我已通过考试,选上就能当官。倘若能使侯翁将千金许配给我,就用百金来酬谢你。”媒婆便去撮合,精明的侯老先生说:“真是做官的吗?拿文书来看。”王适傻了眼,媒婆则说,不要紧,只要拿卷文书拢在袖子里,侯老不一定会拿去细看。王适办了“假文书”交给媒婆,事情也是如此,信以为真的侯翁便将女儿许予王君,后来还有了一男二女,男孩三岁夭折,长女长大出嫁。几年后,王适当上了官,去世时小女儿已十岁。王适未料到,人已入土但当年“骗”婚的“八卦”被勒石于墓前,并收入韩愈碑文集中。其实说不上骗,不过晚几年而已。如今王适墓早已淹没,那篇墓志铭却流传千古。
韩愈的文章大气磅礴、金句迭出,如《贞曜先生墓志铭》里说孟郊的诗文造诣,连用“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六个排比不仅气势逼人,而且大大丰富了“成语词典”的词条内容。“古今墓志第一人”韩愈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