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先生的胡同生活,就是每天养花写字看晚报。
东四南侧的灯草胡同,挂牌的保护院落较多。甲17号虽未挂牌,但也颇为精致。院门不大,但门楣上的雕花纹样繁多,且保存较为完好。一对门簪十分优美,雕刻工艺堪称经典,精细而立体。
院内并不大,共居住着三户人家。笔者受邀进入参观,发现最里面的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植物园”。狭窄的角落里摆着多种盆栽,墙壁与吊顶则悬挂着多幅书法作品。
花和字,都是92岁高龄的李復友老人的杰作。他生长在养花世家,10岁就会养花了,一辈子与花打交道。81岁那年,他才开始练字。如今多种字体都已得心应手。据老人介绍,这个院曾是一处使馆的武官处,使馆搬走后就成了单位宿舍。
李復友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十分健康。他已在此院生活了几十年,对胡同感情很深。养花写字看晚报,就是他每天的胡同生活。
巧合的是,甲17号两侧的门墩,所雕刻图案也是花瓶与花盆。正面图案是花瓶与“三戟”,“瓶”与“平”同音,“戟”与“级”同音,有着“平升三级”的美好寓意。侧面图案是花盆与松树,松是胡同文化中常用的元素,表达着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就是这样一处普通的小院,无论建筑还是人物,无论从前还是当下,时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平淡温馨,返璞归真。这正是老北京胡同生活最可贵的本质。蒋晨明 文并摄
小贴士
从东四路口南行300多米,即可至灯草胡同的西口。胡同里吸睛的院门不少,除了甲17号,还推荐19号、27号、33号、37号、40号、56号、60号等,细心研读,各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