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耿昕
近日,《半月谈》杂志曝光的基层值班“没苦硬吃”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半月谈》杂志记者在基层走访调研发现,一些部门和地区的值班制度出现泛化、僵化、应付化等异化苗头:即便周末、节假日无事可办,却仍要安排值守;村干部枯坐村委会,常常值班一天也见不到人来办事;值班时守在固定电话旁等铃响,接慢了可能就被通报批评……空耗基层精力却难以匹配实际工作需求。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然而,艰苦奋斗绝不是“没苦硬吃”。前者是先苦后甜,目的是促进事业更好地发展,尽快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后者则是表面文章、无效努力,慕虚声而损实利,既降低了工作效率,也让基层和群众诟病不已。
吃苦只是船和桥,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进步才是目标。反之,为吃苦而吃苦,明明没苦非要硬吃,其结果必然归于荒诞,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加以杜绝。
首先要避免“拍脑袋”“一刀切”,要让工作更加科学精准求实。就值班来说,我们绝不是否定所有值班,反对的只是那些重形式轻内容、搞痕迹管理的形式主义值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施策,集中用力,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事无巨细、平均用力,结果必然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因此, 避免“没苦硬吃”,各级各部门要善于“弹钢琴”,把工作分出主次、将任务区别缓急,该加强的加强、该精简的精简,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配比。
其次要避免蛮干、硬干,崇尚巧干、会干。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干部工作“十分勤奋”,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结果却收效甚微,群众也不买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思维老旧、方法落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变化。干工作需要勤奋和热情,更需要方法和智慧。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主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无章法的随意作为和无效果的兴师动众,从而科学高效、蹄疾步稳地将工作推向深入,达到预期的圆满效果。
最后,还要搞好调查研究,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听取最全面的意见。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让我们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精准有效,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充分听取人民群众、专家、第三方机构等方方面面意见;要健全重大决策的公众评议、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等各方面机制,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少做无用功、不走冤枉路。
好钢要用在刀刃处,吃苦也要吃到正地方。只有这样,“苦”才会在最短时间内、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甘”,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