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何佳睿 田丽媛 顾丽娟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王梓潼
在音乐教室间流连忘返,在科技社团里啧啧称赞,在书香校园中细品墨香……暖春时节,走进静宁县的三所学校,记者深切感受到:三种不同的教育场景,折射出同一个主题——
在静宁,丰富多元、有声有色的特色办学正源源不断地为静宁教育注入强大动能。
当教育沐浴着音乐的阳光
每天出入教学楼,静宁县第三中学的师生都能看到一张琴。这张琴很特殊,由一根雕凿过的梧桐木加上琴弦打造而成,琴身两端还雕刻出龙马模样,寓意龙马精神。
这张琴是静宁三中特色办学的一个象征,折射出静宁三中以美育为突破口的教育特色。
静宁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寄宿制初中,生源以周边村社农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2015年,针对农村学生兴趣培养薄弱,留守儿童、住校生占比高的情况,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创立了晨曦管乐团;2016年,又创立山风民乐团,构建特色办学体系,形成了以管乐、民乐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品牌。
“我们乐团的乐器配备非常齐全,管乐团有10种乐器,民乐团有12种乐器。从创立之初的80多名学生,到现在全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乐团的成员。”晨曦管乐团的指导老师之一臧升旗参与了乐团从创立至今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乐团带给学生的巨大改变,“有些贪玩坐不住的学生因此变得专注了,有些自卑的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了,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力量,收获成长。”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的办学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以艺促学、以艺塑人’。”静宁三中党总支书记田遇春告诉记者,乐团成员学业成绩平均提升15%,行为习惯优良率达92%,在省级以上艺术赛事获奖超50项。
从静宁三中走出去的学生虽专业从事音乐的很少,但音乐都成为了滋养他们生活的力量。学小号的刘成龙,听老师讲过音乐启发很多物理学家的故事,由此走进奇妙的物理世界,2023年考上上海科技大学,选择物理专业就读;吹大号的杜景钏,2021年进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将音乐和医学结合起来,积极探究音乐在疗愈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2021年,晨曦管乐团首届成员冯佳欣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军乐队一队单簧管首席,音乐常伴左右,让她不断登上更大的舞台。
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一届又一届学生入学。那张梧桐琴还在教学楼中央,似无声,又仿佛时刻弹奏着动听的旋律,迎送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入学、毕业……
当教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走在静宁县南关小学的校园内,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科技范儿——
通过每个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课程表、校园动态、班级风采一目了然;
利用学校的信息化平台,考试网络阅卷、成绩智能分析“一键实现”,还可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报告,构建学生画像,分析知识薄弱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90%的校务为线上流转,电子化审批使流程周期较之前缩短40%;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家校通模块”覆盖作业发布、请假申请等高频需求,家长端信息触达率达90%。
科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具,更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2024年,南关小学建成智慧校园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起高效规范的校园管理体系,既实现了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又形成了可推广的县域教育信息化实践模式。
实验楼里,三年级学生叶嘉维正蹲在地上操控他制作的智能寻轨器。他用了整整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焊接组装与调试,“这个机器刚组装完成时,总是在原地打转,不能按照划定轨道运行。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通过调整控制灵敏度的元件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这件事上,我品尝到了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收获滋味,这种感觉真好。”
据介绍,南关小学先后创建了机器人、编程、建模等多个科技社团,每周举行两次社团活动。引导这一代“数字原住民”正确地运用科技、拥抱科技,是南关小学信息化建设想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每天生活在“科技范儿”十足的校园里,学生们或亲身参与,或耳濡目染,积极迈出科技探索的第一步,也成为彰显南关小学科技教育喜人成果的主角——
2022年,南关小学被平凉市科学技术局授予“市级科普示范基地”称号;2023年,南关小学被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评为“科创筑梦”乡村科技教育特色校。
当教育吹拂着阅读的清风
这是一堂特殊的阅读课。
愚公移山的故事正在上演。孩子们手拿锄头、竹篮、扁担,嘴里大声对着台词,用纯真童心诠释着对书中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这是静宁县甘沟中心小学的阅读课。甘沟中心小学在语文课之外,每周还会开设一节阅读课。这节阅读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时是老师带领学生们共读一本书,有时是进行写作练笔,有时则将阅读故事通过情节演绎表演出来。
学校楼梯间也被改造成了图书漂流站,年均流转图书5000余册,课间学生们三三两两,在这里交换图书阅读;墙上还挂着一张张“漂流卡”,学生们在卡片上认真写下自己阅读的书目和借阅归还的日期,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学生就能看完一本书。
阅览室里,摆放着装订整齐的学生作品,有作文集、读书笔记、校报、绘本等。
五年级学生张若菡的一篇作文刊登在了校报上,她在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学习《长相思》时,王老师为了更好地让我们理解古诗的意境,竟然模仿起了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诗。”
倡导师生共读共写是甘沟中心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一大举措。“我们老师会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生们看到老师也在阅读,便会自然而然地把书捧起来。”甘沟中心小学语文老师王艳丽说。
师生在书香中相遇,让生命在阅读中拔节。
“我们从2016年开始探索书香校园建设,最开始的雏形就是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再不断发展,形成图书漂流站、阅读课、读书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阅读场所与平台,现在我们学校人均拥有阅读书籍约20本。”甘沟中心小学校长陈永吉说,在书香校园建设上的深耕细作,不仅显著提升了学校学生的语文成绩、综合素质,也让学校整体的学习读书氛围特别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