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那么,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城乡融合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从耕地管理、农民增收、县域经济等方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成为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共进的战略路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需以系统思维重构城乡关系、以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升级、以制度突破激活要素潜能、以生态共治筑牢发展基底,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融合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强调发展的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注重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以此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
产业协同化趋势显著。高质量发展强调产业优化升级与创新驱动。城乡融合正逐渐打破“城工乡农”的传统分工,呈现出协同共进的态势。农村产业链与城市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整合的良性循环。同时,农村成为新业态策源地,乡土资源正通过“数商兴农”“农旅融合”等通道转化为共富资本,与城市的旅游、物流等产业形成互补,共同拓展了市场空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支撑。
要素流动双向化加速。在传统城乡发展格局中,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长期向城市单向流动,而当前城乡要素正加速向“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转变。一方面,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始向农村回流。社会资本正掀起“下乡热”,投资发展的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人才回流—技术渗透—产业升级”的链式反应。另一方面,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允许农民保留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同时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既保障农民进城“退路”,又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使农村资源更顺畅地进入城市市场。
公共服务现代化加快。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基础设施联通与公共服务共享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交通网络实现“血脉融合”,轨道交通向乡村延伸与农村路网提档升级同步推进,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交通体系。能源体系迈向“绿色共享”,电网改造升级,清洁能源普及,城乡能源供应从保障基本需求转向品质化、低碳化发展。教育医疗开启“云端协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全域流动,医联体建设和远程诊疗系统让城乡居民共享高水平医疗服务。
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也面临产业协同程度不深、要素流动不顺畅、生态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衍生出新要求。
以系统思维重构城乡关系。高质量发展要求彻底摒弃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思维,建立全域统筹、动态平衡的系统观,以此将城乡视为功能互补的有机体,通过要素流动和功能互补实现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的核心在于催化城乡功能的结构性耦合,使城市的创新扩散效应与乡村的生态缓冲功能形成交互作用,构建“知识共享与创新—生态环境优化”的双向赋能机制,形成“城市反哺乡村技术、乡村滋养城市生态”的共生格局。
以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升级。产业协同需从“物理叠加”转向“化学融合”,这要求城市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乡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地标产品集群,促使城乡要素在智慧农业、绿色供应链、文化IP 开发等融合界面发生链式反应。这种协同不仅是产业模块的重新组合,更是价值网络的拓扑重构,推动形成“城市研发—乡村转化”“乡村供给—城市消费”的双向价值链,实现城乡产业深度嵌套与价值倍增。
以制度突破激活要素潜能。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利用,亟须破除“人、地、钱”三大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梗阻。在人口流动领域,强调建立“动态适配”型户籍制度,推行技能赋分、贡献积分的落户政策,破除人才下乡的身份壁垒;土地管理改革突出“价值激活”,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与异地置换机制;金融供给创新瞄准“精准滴灌”,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体系,创新乡村金融工具,引导资本向农业农村渗透。通过构建“人、地、钱”高效配置机制,让城市技术人才“下得去”、农村资源资产“流得动”、城乡要素价值“涨得起”。
以生态共治筑牢发展基底。高质量发展强调绿色的发展底色,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亟须构建全域联动的生态价值实现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阶段生态治理突出“双向责任共担”,要求城市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健全污染转移责任追溯机制;乡村重点实施生态资产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信用+”监管体系,筑牢绿色发展底线。城市严控污染转移,乡村守住生态红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基于以上新趋势与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有以下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构建“功能互补—价值共生”的城乡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完善城乡融合规划机制,建立多级联审制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深化要素对流工程,搭建城乡资源要素数字化交易平台,运用先进技术实现要素的跨域确权与智能匹配。此外,强化数据赋能平台建设,实现县域城乡数据互通平台全覆盖,建立示范基地,推动城乡协同治理向纵深发展。
打造“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城乡产业生态圈。在城市,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在乡村,立足特色资源,发展精致农业,打造地理标志产品集群,同时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文旅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跨界融合。一方面,通过建设“田间实验室”,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打造“农创综合体”,整合乡村闲置宅基地建设科学家工作站、创客孵化器,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
建立“弹性适配—市场主导”的要素配置机制。推行人力资本共享计划,推行“双栖人才”认证制度,建立城乡通用技能资质互认体系,对下乡科技人员实行特殊保障政策。同时,推进土地要素证券化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开发。此外,创新金融工具,开发“生态价值指数保险”产品,构建正向循环。建立全国性农村产权跨区域交易市场,设立城乡技术攻关专项基金,实行“揭榜挂帅”机制。
创建“全域联动—价值转化”的生态治理模式。通过建立生态产品核算体系,将生态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完善污染联防联控网络,构建跨行政区的污染溯源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标准。
(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苏梦颖、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丽丽)
上一篇:四川品牌矩阵规模持续壮大
下一篇:水龙头里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