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天气和暖,辽宁省海城市乡间,家家都在农忙。牌楼镇养殖户胡庆辰却蹲在烧毁的鸡棚前直叹气——一场突发大火让他上百万元的心血付之一炬。“棚子烧了,小鸡苗马上就要进栏,钱从哪儿来?”
胡庆辰翻着手机通讯录里的“关系”,面对一个备注“农业银行海城支行”的号码犹豫许久,还是拨了过去。也巧了,海城金融监管支局正在开展“千企万户”走访行动。接到养殖户求助后,农业银行海城支行信贷员张鑫带着“设施贷”方案连夜上门:“您这种情况符合我们新推出的灾后重建专项贷款,不用抵押,审批流程我们加急走。”一周后,150万元低息贷款到账时,胡庆辰 摸着新搭的棚架直感慨:“没想到政策这么快能‘接住’咱老百姓的急难事。”
金融支农都在节骨眼儿上。海城耿庄镇养殖户李铁根盯着扩建图纸上的资金缺口犯难:“想把养猪存栏量从3000头扩到5000头,算下来还差700万元,找担保公司又怕手续麻烦……”
海城金融监管支局正联合农业银行海城支行与农担公司探索“政府+银行+担保”三方联动机制。“您放心,现在有‘政银担’组合贷,农担公司给您做担保,咱们银行审批流程同步走。”农业银行海城支行信贷员陈绵铁带着政策解读单上门给李铁根详细解说。从提交材料到放款,仅7天,当手机收到到账通知时,李铁根笑了:“这下猪舍扩建可算不愁了!”
现在金融支农有了大数据帮忙,数据跑路代替了农户跑腿。析木镇的宁斌在村头偶遇正在走访的农业银行海城支行信贷员王志鹏,忍不住倒叨咕自己的扩产计划。他计划建设的智能化孵化厂房还差400万元。“您有土地流转合同和历年养殖记录吧?我们新推出的纯信用贷款,不用抵押,系统自动测算额度。”王志鹏掏出平板电脑,现场录入孵化基地的经营数据。让宁斌没想到的是,第三天清晨,手机就弹出了贷款到账通知。“以前听说贷款要跑断腿,现在坐在家里3天就搞定,这‘信用’真是帮了大忙!”
在高坨、温香等传统农业产区,海城金融监管支局牵线农业农村局、动监局搭建“政银企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批量获取信贷支持,400户农户累计获得9000万元“粮农e贷”资金灌溉;在牌楼菱镁产业园区,针对轻资产企业的“菱镁商户贷”让手机成为“移动钱箱”,企业主轻点屏幕就能获得最高200万元“随借随还”信用额度,切实破解了传统产业融资周转慢的痛点。(经济日报记者 孙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