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枫 谢筱纯
立夏过后,高原车厘子开始落花坐果,果树的管护工作进入关键期。在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种植基地里,一个皮肤黝黑、短发宽额的年轻人正带领工人给车厘子树修枝、授粉、喷洒营养液。只见他边讲解、边示范,熟稔于心的技术要领脱口而出,去花修叶的手下功夫敏捷到位。
这位长期和果树打交道的农艺师,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格桑群培。
“80后”的格桑群培是林芝市察隅县人,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园艺专业。2019年3月,他进入嘎玛农场(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前身)工作,心中那颗有志于投身高原农业事业的种子,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谈及参加工作后的成长经历,格桑群培说:“我们企业分片区把大学生和一线职工安排在一起工作,共同学习车厘子、苹果等种植技术,我大学期间学的理论知识也派上了用场。在果园里,人人是老师、人人也都是学生,从课堂到果园无缝对接,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在果园,格桑群培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几年下来,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交流,向援藏技术人员请教,再加上自己的一点实践心得,他掌握了车厘子等果树选育、嫁接、成苗、丰产等一整套技术流程。
“现在,我们的车厘子已经成了嘎玛农业的明星产品,果树陆续进入了丰产期,年产值能达100多万元。”格桑群培笑着说。
6年来,格桑群培始终在种植生产第一线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以身作则推动种植技术升级、提升果品质量产量、帮带培养技术工人,把一腔热忱播撒在了尼洋河畔的土地上。
当夏季的大雨倾泻而下,果园面临涝灾时,为了把降雨对果树的影响降到最低,他连夜赶赴生产基地,召集工人,和大家一起扛沙袋、挖排水沟,为生产保驾护航。
苹果树曾不断遭受虫螨和锈烂病危害,面对难题,他查资料、试药品,摸索钻研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最终找到一套高效的治理办法,成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格桑群培把“传帮带”当成自己的责任,在种植技术方面知无不言,时常组织实操培训和案例分析,还向周边村庄的种植户分享经验,为当地林果业发展培养了多名技术能手,是大家口中的好师父。
当地果农益西次仁就是格桑群培“传帮带”的受益者,他承包了嘎玛农场100多亩温室大棚种植葡萄等水果。一开始,由于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只是凭借一股闯劲儿在干,结果果子产量低、果形差、病虫害多,亏了不少钱。
格桑群培了解后,主动从最基本的浇水、施肥、疏花、掐须等环节一点点教,时不时还到他的果园里看长势,把整套种植技术都传授给了益西次仁。从2022年开始,益西次仁的果园收益不断增长,他也成为一名果树种植能手。
益西次仁说:“格桑群培是个好师父,讲解得耐心又细致,非常感谢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在格桑群培看来,能够和企业一起成长,帮助群众共同发展,见证林果产业壮大,这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意义的事。
“林果业是我们的主打产业之一。基地这上千亩苹果、樱桃等果树就像我的宝贝一样,看着它们有病虫害,我比谁都着急。看着它们结的果子又多又甜,我比谁都高兴。只要在这里工作一天,我就有责任让果园变得更好。”言语中,格桑群培充满了对果园的热爱。
作为农技师,千方百计提高果树产出率,让果子长得更好更大更甜,这是格桑群培最在意的事。
在广东援藏工作队工作组的支持下,格桑群培多次赴河南郑州、山东烟台、广东珠海等地学习取经,引进区外优质果树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
在基地,格桑群培和团队一同攻坚,完成果园管理技术革新等十余项成果,并提出果树产业链条调整方案,帮助企业解决果树品种更新等事宜,有效解决了果园品种单一、果子小、病虫害多等难题,助力企业降低生产投资成本,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再到高原种植业的全国劳模,格桑群培把果树栽培种植当成了事业,在土地里种植希望,让可口的水果香甜了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