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床边照顾朱奶奶。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命运多舛的朱爱顺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明星”。
这位“108岁+”的老奶奶靠着长寿,刷新着生命的纪录,也靠着持续不断的善意,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
朱爱顺是哈尔滨市普宁医院的“一号患者”。1956年建院,她就住了进来,到今年9月份,整整69年。
一任又一任院长、护士长、医护人员退休、调任时都会特意交代一句“照顾好朱奶奶”,被爱接力照顾的近70年里,朱奶奶成了长寿老人,也成了院里的“宝儿”。
干净利索
奶奶眼里容不得“埋汰”
早晨下起了细雨,室内还有一丝寒意。十八号病房里的朱奶奶早就在红色保暖卫衣的基础上又加了件棉背心,侧躺在床上露出的发髻梳得整整齐齐。看见有生人进来,她微笑表示欢迎,听到记者问候,她还会伸出手来拉拉手,表示很喜欢。朱奶奶的年龄是个谜。据说她因家中失火受了刺激,当初送到院里时神志不清,对于自己的基本信息说不清楚,一说她108岁、一说111岁,院里最早的病历上记录着奶奶是1914年生人,69年来都是由政府供养。
在普宁医院,提到“朱爱顺”可能有些陌生,但提到“奶奶”,每位医护人员都能讲出老人的故事。“爱干净,衣服从来都洗得特别透亮,眼里见不得‘埋汰’”。副院长王睿告诉记者,20多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刚来到院里,就对这位瘦小的奶奶印象深刻,话不多,裤腿总挽着,人特别干净利索,每天早上拎着大扫帚出去扫院,拦都拦不住。水房地上要是有水渍,她一定蹲下身子用小抹布擦干净。几年前,朱奶奶还能自理时,衣服从里到外从来不用医护人员洗,全部都是自己手洗。
人缘超好
高端小零食“不断流儿”
“奶奶喜欢吃甜食,爱吃草莓,我们医护人员经常自掏腰包,给她买些零嘴。”护士长杨雪拉着奶奶笑着说,奶奶在饮食上不挑食,喜欢红烧肉,现在她年纪大了,我们都把她当“大宝贝”宠。于是,几十块钱一块的进口巧克力、20多块钱一斤的丹东草莓、高级面包房的芝士蛋糕……都是奶奶的“小零食”。
作为专业医护人员,杨雪他们当然知道营养搭配的重要性,但对朱奶奶的饮食,他们更多的是“随心”“遂愿”。老人一生命运多舛,如今已年过百岁,在开心和营养之间,医护人员选择了开心。老人怎么高兴怎么来,想吃啥就给她买啥。也许正是因为她年轻时吃过苦,才对甜食格外钟爱。
朱奶奶是朝鲜族人,能听懂汉语,但不会说汉语,近70年里,却一点没影响医护人员和她沟通交流。主治医生王品说,朱奶奶很爱笑、心肠好,以前能自理时,她见不得别人不吃饭,有的患者发病时会拒绝吃饭,每当这时,奶奶都会放下碗筷,把饭菜端到患者面前,一口一口喂人家吃。这样的亲和力,让她攒了一众“粉丝”,不仅包括医生、护士、护工,还有个别“能折腾”的患者。奶奶的魅力就是这么大!
爱心接力
“咱奶”被几代人照护69年
对于奶奶的照顾,几十年来已经成了一根无形的“接力棒”,在普宁医院医护人员中代代相传,对老人的称呼从朱奶奶到“奶奶”再到“咱奶”。
已经退休3年的冯世梅至今说起和朱奶奶的分别,还会眼中噙着泪花、声音哽咽。“我在医院工作40年,几乎没和奶奶分开过。她爱吃红烧肉,我经常在家炖完,用保温饭盒给她带去。临近退休那一周,朱奶奶抱着我哭了好几次。”冯世梅说,40年前,自己在老护士长的叮咛中接管了奶奶的照护工作。40年寒来暑往、春去冬来,一转眼自己到了退休的年纪。奶奶知道要分别,像小孩一样攥着她的手,不愿撒开。退休交接工作时,冯世梅反复叮嘱新接任的护士长,将奶奶的生活习惯、病情等一一交待,尤其是老人患有肠道疾病,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小心。她拜托在岗的同事们,一定把老人照顾好。同事们也了解冯世梅的心思,隔三差五就给她传朱奶奶的视频、照片,让她放心。
翻着朱奶奶泛黄的入院病历,“将近70年了,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妥善保管,照顾好朱奶奶是一茬又一茬医护人员共同的责任与心愿。”普宁医院院长徐广梅感触颇深地说,很多人好奇朱奶奶的长寿秘诀,其实我们也没办法很科学地讲出原因,只是持续地做着最朴素的照护工作,没什么绝招,就是拿患者当家人。走廊里有一面照片墙,朱奶奶的老寿星照占了C位。雨过天晴,阳光洒进屋内,照片中的朱奶奶笑着,看起来已经炫耀了一遍收获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