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侯店麻胎毛笔技艺传人,是位九零后姑娘
5月9日,李红玉在检查刚刚制作完成的毛笔。本报记者 焦磊摄本报记者 邢云 焦磊
5月9日,衡水滨湖新区侯店村。
灯光里,李红玉掰着苘麻纤维,指节处的老茧攥紧麻丝……这是麻胎毛笔诞生的第一步——掰手梳麻。案头上,一支小楷笔安静地躺着,狼毫笔头下,暗黄色的麻胎若隐若现,如同蛰伏着的精灵。
从明代永乐年间传承至今的毛笔制作技艺,让侯店村声名远扬,被誉为“北国笔乡”。鼎盛时期,村里几乎家家制笔,每年出口量300余万支。2009年,侯店毛笔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红玉生于1997年,她的外祖父王丙强是侯店村的制笔匠人,最擅长制作麻胎毛笔。这种毛笔蓄墨量大,腰力足,笔尖不易分叉,经久耐用,但制作过程非常严苛,比普通制笔要多十几道工序。
76岁的王丙强和毛笔打了六十多年交道。他说,目前,侯店村里能制作麻胎毛笔的人已寥寥无几。
由于学徒时间长、收益低,侯店村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学做毛笔。这种状况让王丙强等老匠人忧心忡忡:这门“老手艺”该如何传承?
老人的叹息让李红玉很心疼。2016年,她决定辞职回到侯店村,开始跟着外祖父学做麻胎毛笔。一开始,她要练习“掰手弄麻”,每天用木夹板固定左手四指,硬生生压平掌纹,这样在梳麻料时才会平整且不扎手。
“足足掰了半年才成功。那段时间,手都是肿的,还要搓洗麻料,水激得伤口生疼。”李红玉说,麻胎毛笔要经过水盆、零活、干作三道大工序以及八十多道小工序,其中水盆工序最繁琐也最容易受伤,一不小心就被牛骨梳扎破,由于经常泡在石灰水里,指缝都是开裂的,甚至左手的四根手指都已变形。
一人一桌一天地,经过三年多的“打磨”,李红玉终于出师,外祖父颤抖着手,在她笔记本上写下“侯店麻胎毛笔第十八代传人”。
和一些老匠人不同,李红玉思路活跃,在工艺方面非常注重创新,她到湖州、北京等地学习,不断调整麻料配比,适应不同人群。发货前,她对每一支毛笔都要精修、试笔,来自海内外的订单源源不断。
前不久,她在衡水市区的一栋写字楼里开了一个新工作室。“我这是要走出侯店,放眼未来。”为了寻求新的销售渠道,李红玉尝试网络销售,最多时一天销售额近两万元,“根本不愁卖,做出来多少卖多少”。
妙笔生花,“侯笔”从小众市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这段时间,李红玉正在策划“非遗+研学”活动,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体验侯店毛笔制作技艺,让非遗传承焕发“年轻态”。李红玉希望把侯店毛笔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这一段就是锋颖,越长越好,越透明越好。”直播间里,李红玉拿着刚刚做好的麻胎毛笔,和网友们一起欣赏笔头的细嫩光锋。
“老祖宗的手艺,到底钻进了她的骨头里。”一辈子都是等顾客上门的王丙强惊喜地说,原来侯店毛笔还能这样卖。
上一篇:沙县:白粿飘香带火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