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切实改进教学效果。
在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输出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既要有深入的理论思考,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又要有通俗晓畅的表达,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既要讲清理论出处,又要讲清理论用处,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其澄清困惑。以面向高校本科生的几门思政必修课为例,不同的课程,教师努力的侧重点略有区别。简单来说,可总结为“上得去、下得来、进得去、出得来”。
首先,“德法课”(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能上得去,以清晰说理代替简单说教。高校“德法课”不能满足于老生常谈讲一般性的大道理,还应在理论深度上不断发力;不仅要以情动人,更要能以理服人;在注重价值塑造的同时,要有扎实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
其次,“原理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要能下得来,即超越典籍、扎根现实。“原理课”一直被认为是理论性最强的思政课,但不少学生会产生困惑:理论高度是有了,用处是什么呢?学习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因此,“原理课”要增强实践关怀、注重问题导向。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要让相关理论“说中国话”“答中国事”,使学生知道“原理课”也可以接地气、好理解、有大用。
再次,“纲要课”(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要能进得去,引导学生超越故事、理解时代。“纲要课”可以是故事性很强的课程,英烈故事或历史轶事往往引人入胜、感人至深。但“纲要课”不能仅限于讲故事,还是要回到那个时代,讲清事件背后社会演进的逻辑和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最后,“概论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要能出得来,引导学生理解话语背后的深意。“概论课”中的官方文件和重要讲话等素材足够丰富,但是教学不能只做话语的搬运工,对“说得对”的内容,也要进一步论证“说得有理”才行,从而真正实现以理服人,用逻辑的力量打通“进头脑”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立场观点上引导学生,但是在表达方式方面,却可以虚心向学生学习,减少语言代沟和“硬输出”,做好“从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教材为了确保准确性、权威性,难免具有理论化甚至文件化的风格,这些书面语言用于教材阅读是没有问题的,但若直接用于课堂表达,则往往被诟病为太过刻板。
“语言先入耳,道理后入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尤其如此。“入耳”的问题,一直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先决性问题。毕竟,到课率不难保证,但是抬头率、点头率问题却不好解决。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当然,教学语言的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要做到活泼不失准确,收放有据、张弛有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语言:首先要用学术语言把学理讲深,让学生学有所得;其次要用逻辑语言把哲理讲透,让学生听得懂;最后要用生活化语言把道理讲活,让学生记得住。
在教学技巧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像打台球,角度和力度同样重要。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自成一体的教学技巧和教学风格。就算是同样的讲稿,不同教师讲出来也有不同的效果。尽管如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共性的教学设计和技巧。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教学技巧可供参考。
第一,善于导入。让学生抬头,是让学生点头的前提。课程导入能起到“定场诗”的作用,循循善诱的导入方式,对于课程的成功至关重要。毋庸讳言,有些学生是带着“傲慢与偏见”来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师的有效“定场”,应当具有代入性,引导学生放下固有偏见,平和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当然,课程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不能只为了博眼球而搞噱头。
第二,巧用比喻。比喻是最鲜活、最有穿透力、最富有生活经验的修辞方式之一。很多时候,只要将学生熟知并深信的事例、逻辑,对接上需要阐明的理论内容,就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道理生动化,能够起到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效果。
第三,注重对比。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适时加入对比,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知识属性,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也更加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旨,引导大学生在多元观点、价值观、思潮、意识形态的对比中发现不同,作出正确选择,建立认同、培养自信。
第四,加强思辨性。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只输出价值,不输出理由。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增强理性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先有深刻认知,后有坚定认同。
第五,精用案例。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要特别注意的是,案例和理论教学应保持合理配比,避免案例教学内容过多,喧宾夺主。讲解案例时,除了关注其知识属性,更要注重从价值导向层面深入挖掘内涵。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着力把学理讲深、把哲理讲透、把道理讲活,才能让学生有收获、听得懂、记得住,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