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安宁
近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自2018年首版清单以来的第四次修订。新版清单事项数量从2022年版的117项压减至106项,和首版清单相比,压减幅度已达到三成。
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核心的要求是“非禁即入”,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内资还是外资,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这一纸“越来越短”的清单,意味着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折射出我国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对于无数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近期,记者走访多地,探访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6年多来,给市场和政府带来了哪些改变。
每一次缩减都意味着更开放的市场空间
民营企业不怕市场竞争、不怕竞争激烈,怕的是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怕的是受到差别歧视待遇。看到市场空间却无法进入的“玻璃门”,影响着民营企业投资兴业的积极性。清单的每一道“减法”,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更多社会力量能够跨入曾经的“高门槛”行业。
众所周知,核电是国家战略性领域,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安全性要求高,一直以来是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此前我国曾试点民资入股核电,引入民资比例为2%。去年8月,国务院核准的5个核电项目,全部引入了民间资本,且民营企业参股比例首次提高到了10%,参与的民企数量也多达10家。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是这批10家民企之一,参与投资招远核电项目一期工程。魏桥创业集团副总经理黄平义告诉记者,集团旗下的铝产业板块是用电大户,在“双碳”背景下,他们曾与国有电力企业做过核电替代的可行性探讨,但受限于当时的相关政策、技术等无法有效地推进实施,公司一直期盼能有机会参与核电项目投资。在核电新政策下,企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核电项目前期投入较大,但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迭代革新及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核电项目的高效、稳定、清洁等优势将得到更进一步发挥,同时在‘双碳’背景下,核电项目后期盈利能力较强,长期回报稳定,我们对核电领域的长足发展具有坚定信心。”黄平义说。
民资也能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大显身手,这对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黄平义表示,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电领域项目投资的政策,是国家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从行业角度而言,有利于促进核电发展资本的多元化,优化其资本结构,促进核电健康发展。对民营企业而言,更体现了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信任与支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能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每一盏绿灯都是创新驶入快车道的信号
3月12日0时38分,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腾空而起,成功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发射能力得到完整验证。
在海南组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之前,民营企业想获得火箭发射工位难度很大。作为我国首个低纬度滨海商业航天城,文昌国际航天城承载着破解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化难题,培育全球航天科技与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使命。而就在5年前,文昌国际航天城的所在地还是一片椰林。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提出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随后几年时间里,文昌国际航天城完成了从0到1的创新突破。如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商业航天发射场形成发射能力,各大航天龙头企业争相在文昌布局,商业航天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截至今年,我们将在文昌完成8亿元~10亿元左右的投资。”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宝海说,该公司是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引进落户的首家商业航天企业,总装总测复用厂房、海上回收平台、动力系统试车基地全产业链规划建设配套项目,目前投资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项目将为SQX-3运载火箭在海南执行首飞即‘入轨+海上回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弥补国内商业航天回收复用能力的不足。”李宝海告诉记者。
截至2024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园区完成营收超200亿元,园区企业数量累计达3250家。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发展部副部长许锡锴告诉记者,未来两三年内,商业火箭发射需求将迎来井喷式增长。文昌建了商业发射场之后,才能够满足商业航天未来井喷式的发射需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高密度发射”。
如何使超大规模市场资源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从一般规律看,市场准入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条件。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看来,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正是瞄准这一痛点的务实举措,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松绑解缚”,从而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研发、最终闯过“死亡之谷”,并在全过程汇聚和吸引更多耐心资本。
多家民营企业表示,商业航天领域放宽市场准入为他们带来更多机会。
每一次平衡都推动治理体系迈向现代化
伴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传统市场准入规则、监管手段和既有政策体系,也需要适应新形势。
夜色下告庄西双景异域风情浓厚,目光所及是傣族特色风格建筑和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旅拍摄影师们的快门密集闪动,记录下美好的画面。“逛夜市、拍旅拍、蹦傣迪”是网友给出的云南西双版纳游玩三大攻略,而对于政府部门,“旅拍”这种新业态该如何管理,是监管难题。
“新业态多少与传统业态沾边,在相关工作规范尚未理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在放宽准入和有效监管之间进行平衡。”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因新业态监管空白导致政府不予审批”的情况,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求的“非禁即入”相违背,在破除这种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政府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就随之转向主动服务,保障产业蓬勃发展。
“能审批、敢担当的背后,就是各相关部门在一起经过协调会商,对新业态的理解达成一致。”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方面已初步探索出一套长效工作机制。
以旅拍为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优化旅拍行业市场准入审批事项,简化登记审批流程,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以及个体工商户智能无干预登记,简化“住所(经营场所)证明”等冗余材料,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互认,全覆盖实现“即申即办”,从而达到高效办结。
“我们通过‘一窗通’办理营业执照,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办结短信。因为初次接触旅拍行业,政府还经常上门来指导我们,讲解政策和市场情况,服务工作做得很贴心。”西双版纳告庄景区内一家摄影馆的负责人孙瑜介绍,2023年5月第一家店开起来后,当年12月就拓展了新店面。
在孙瑜的第二家店里,记者看到选服装的顾客络绎不绝,化妆师更是忙得脚不沾地,生意十分火爆。“现在是傣族泼水节旺季,每天要接待200多位游客,平时也能有100多人。”和记者谈起良好的营收,她笑得合不拢嘴。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0日,仅在西双版纳告庄景区就有290户旅拍经营户,比2021年底增长超过90%。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达92.21%。
从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到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这张“一单列尽”的清单背后,实质是“非禁即入”的管理理念转变,政府部门管理模式自然要随之而变:工作重点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服务,致力于提升治理水平。这意味着政府将资源配置权更多让渡给市场,用制度型开放打破隐性壁垒,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
郭丽岩表示,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以“负面清单”所呈现的“非禁即入”管理方式,切实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大幅简化了准入流程,减少了行政干预,通过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有效提升了市场准入效能。
我国是全球首个针对国内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体。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所言,“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成为中国改革的风向标。
一张动态调整的清单,彰显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决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拓展试点领域,为全国层面制度建设积累宝贵经验,以优化监管机制保障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红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