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推动六盘水从‘煤都’向‘氢城’转型,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堪称传统资源城市转型的示范样本。”
六盘水布局氢能产业的底气何在?早在2021年,六盘水便在全省率先建成投产首个制氢工厂,省内首个加氢站、第一辆氢能公交车以及第一辆运氢管束车也相继投入运营。2024年,贵州省将六盘水纳入“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核心轴,赋予其打造全省氢能示范的重要使命。六盘水顺势编制《六盘水市氢能产业发展方案(2024—2030年)》,从政策层面为氢能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并提供有力保障。如今,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在六盘水正逐步成型,未来,六盘水有望成为贵州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省乃至西南地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实践样本。
生态“一盘棋”:加速氢能多场景应用
“我开的这台氢能重卡和传统燃油重卡在动能方面没什么差别,同样能拉3万多斤货物。”驾驶员李介林介绍说,氢能重卡不仅驾驶体验良好,操作性能出色,而且噪音更小,省时省力。
那么,氢能重卡的燃料问题如何解决?在六枝特区,华昱能源LNG加气站发挥了关键作用。
华昱能源LNG加气站站长车猛介绍:“加气站的氢源自隔壁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站内目前设有3台加氢机,每天能够保证为130—150台氢能重卡加注。当三台加氢机同时为3台氢能重卡加注时,大约20分钟就能加满。”车猛还提到,氢能重卡通过氢燃料电池系统发电,利用氢气与空气中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动能驱动车辆,整个过程排放物仅有水,从车辆运行环节真正实现了零碳排放、零污染,一台车每年可减少超百吨的碳排放。
六盘水作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运输重卡车辆数量将从当前的约2.75万辆增加至约4万辆,这为氢能重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一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也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
“开起来很舒服,特别安静,操控性能极佳。”驾驶员何昌超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驾驶起来更为轻巧,在提速、启停以及平稳性等方面表现出色,安全系数更高。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同样以氢气为燃料,通过氢气与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再由燃料电池系统驱动车辆,同样实现了零碳排放、零污染。
六枝特区公共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刘鑫介绍:“首批4台氢能源公交车将投入5路公交线路,该线路贯穿六枝城区,客流量较大,能够让更多市民亲身感受氢能出行的便利与环保。”
随着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在多个场景落地生根,“含绿量”正逐步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不动产”。
发展“一条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六枝特区新窑镇,166万吨硝基水溶肥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繁忙,桩机起落、吊臂舒展、车辆穿梭、机器轰鸣。该项目由贵州金兰盛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约10亿元建设,计划在28个月内建成投用,为延长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建设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贡献力量。
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同时,贵州美锦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动员“朋友圈”企业前来集群发展,三强新能源、金兰盛锦等8家配套企业先后入驻,填补了六盘水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空白。
六盘水按照能源及能源化工主导产业“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围绕燃料和原料“两条腿”走路,加快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全力推进煤化工主导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明确了以煤焦化为主的循环发展路径。
目前,六盘水已建成焦化产能600万吨/年,预计到“十五五”期间,焦化产能将达1500万吨/年,每年副产氢气超17亿立方米,可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气源,满足1万辆氢能重卡的应用需求。
六盘水布局以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等为代表的能源原材料板块项目,这正是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全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的生动缩影。
转型,是六盘水永不停歇的突围之旅。这不仅意味着产业的重新出发,更是城市活力的再次激活。从煤车轰鸣到氢能流动,从“黑色能源”迈向“绿色动能”,六盘水不仅围绕“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向原料,进而向材料转变”的思路推进转型,还不断丰富氢能应用场景,形成闭环式多维拓展。在传统产业与新兴赛道的交织中,“中国凉都”正奋力书写从传统工业迈向现代工业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下一篇:动物异常活动能预测地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