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春末夏初,位于江苏苏州的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化”农场内,小麦拔节生长。同里镇北联村种粮大户王建林打开手机App,手指轻轻一点,农田智慧化灌溉系统节点上的涵闸和阀门就打开了。“大田水位、渠道水位、水流量等信息一目了然,远程实现精准灌溉。”王建林笑着说。
近年来,江苏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江苏这片鱼米之乡,散落着283座“无人化”农场,项目总投入达到8.72亿元,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3643台智能农机完成334.92万亩次“无人化”作业,农业生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来到扬州仪征市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在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大屏上,土壤监测、气象监测、虫情测报等数据实时更新。
“管理200亩农田,一个人就够了!”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党支部书记陈朝云介绍,农场使用的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通过北斗导航实现厘米级路径规划,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
“无人化”农场降本增效明显。据统计,江苏省粮食生产耕种管收等主要环节的“无人化”农机作业节约成本300元/亩左右,增产50斤/亩左右,减药5%左右。
除了大田种植,“无人化”在果园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不同类型的农场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仪征市月塘镇的生态茶园,一台高地隙茶园遥控多功能管理机正在园中进行茶树修剪作业。“只要设定好相关参数,就可通过远程可视化遥控机器进行修剪、耕作和除草等作业。”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团队蒋清海博士介绍。
导航系统定位成功、施药边界自动生成、启动全自主模式、开始药剂喷洒……4月29日,在江苏润果农场成片的水稻田中,一群00后大学生手持智能终端远程监控,一台搭载绿色喷杆的拖拉机正将雾化药液均匀洒向试验田块。
“这套无人农机通用导航系统结合了电控液压悬挂系统的动态姿态补偿技术,使拖拉机在30厘米深泥脚水田中仍能保持±5厘米的直线跟踪精度。”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世宏介绍,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部署于不同机型农机,实现“一机多用”。
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建设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探索构建覆盖粮油、园艺、蚕桑、畜牧、水产等产业门类的全产业链智慧农业体系。
“江苏以标准化建设推动设备互联互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副处长周忠诚介绍,目前全省已协调3.1万多台智能农机装备终端接入“苏农云”平台,智能农机“入网上云”率不断提升。
“无人化”农场的建设和推进,需要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2025年2月发布的《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焦“新农创”“新农匠”等5支队伍,遴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注重联农带农的产业带头人。
如何培养人才?校地合作,定向输送专业人才进修是江苏培育“新农人”的主要手段之一。扬州大学与仪征市联合成立“扬州大学仪征市数字化精准农业中心”,面向区域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无人农场试验示范、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品种新装备和新模式的应用以及种植技术培训等工作。
同时,江苏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优先支持“新农人”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申报科技示范主体和示范基地,进一步放大“新农人”示范带动效应,打造专业的“无人化”农场生产管理队伍。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开展无人化收割、机播、机插、自动灌溉等多个实地场景教学,使当地种粮大户熟练掌握稻麦轮作“无人化”农机作业技术。
(本报记者 苏雁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