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3700公斤!小土豆翻身记
创始人
2025-05-11 03:11:33
0

在农业的舞台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奇迹正在上演。曾经看似平凡的小土豆,如今以惊人的姿态翻身。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和不懈努力,土豆的亩产量突破了 3700 公斤的大关。这仿佛是一场土豆的华丽蜕变,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这些高产的土豆,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为粮食安全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是小土豆,也能在科技的助力下,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


江田镇溪山村农民正忙着采收地里的马铃薯。记者 包华 摄

在南方,种马铃薯是门技术活。本月中旬,位于福州长乐区江田镇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千亩马铃薯喜迎丰收。比个头,这些马铃薯浑圆饱满,单个“薯王”重达1.6公斤,摆脱了南方土豆个头小的刻板印象;比亩产,相较3年前,亩均增产1000公斤以上。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寻找本土最优种

亩产超3700公斤!这让陈颖感到十分惊喜。

陈颖是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春种植马铃薯1000多亩。记者到访时,恰巧赶上市、区两级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拎着工具包上门测产。

选点、测面积、称重计算……结果刚出,陈颖立即报喜:“我本来心中有数,没想到比预估的更高产!”他还记得几年前种植马铃薯时,较好时亩产只有2450公斤,短短三四年时间,亩均增产竟超过1000公斤。

秘诀何在?“好品种是关键。”陈颖坚定地说。

陈颖一家种植马铃薯近20年。从种黑龙江克山县的“紫花851”,到转种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兴佳2号”,自家马铃薯基地以往都靠省外引种。“北方品种,在这块田里‘水土不服’的情况没少发生,有的一开始种得很好,但架不住种性逐年退化,很快就病害频发,产量锐减。”陈颖说。

对此,他很是无奈,期望能寻找适合本地的原创优良品种。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颖得知福建省农科院在攻关马铃薯育种,便主动谋求合作,从“闽薯1号”开始,本土自主选育的闽薯系列、闽龙薯、闽彩薯等新品种在利丰农业基地里生根发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今年主栽品种里就有‘闽薯12号’,表现十分优异,个头饱满还很高产。”陈颖兴奋地说。

如今,“北薯南种”的格局逐渐被改变,随着全省马铃薯育种突破,“南薯”良种接连涌现,越来越多播种下的马铃薯源自脚下的土地。

钻研种植新技术

选好品种,成功过半。那另外一半呢?无论对陈颖,还是对地方农业部门而言,相关的考验还在继续。

长乐是福建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冬季种植马铃薯,夏秋轮作一季水稻,是本地主要耕作模式。自2015年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来,如何进一步优化模式、科学种植,成了道新课题。

陈颖的父亲陈国平,是位响当当的种粮“老把式”。种了二三十年地的“老把式”经验足,但有点执拗。当初农技人员找上门来推广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他摇摇头,直接撂下“不用”二字。

土壤条件,关系着作物产量。过去施肥,陈国平常用“三元平衡复合肥”,里头的氮磷钾配比,像是一套万能公式。实践证明这样的公式并非万能。

“长乐土壤‘底子’不缺磷,马铃薯又偏好钾元素,如果不因地制宜地施肥,不仅马铃薯产量受限,长期来看,土壤肥力也会受影响。”长乐区农业技术科负责人林长治告诉记者,为推广合理的施肥技术,他们干脆把试验田搬到了老陈的田地边,起垄播种后施硫酸钾型高钾复合肥,连种两三年,产量对比鲜明,品质也有明显提升,老陈心服口服。

从土壤改良,到小高垄栽培与地膜覆盖技术相辅相成,在不断探索中,利丰马铃薯平均亩产逐年递增,更是带动全区马铃薯质量、产量双提升。

在原有基础上,种植模式继续升级——长乐逐渐形成了“单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产粮模式。“水旱轮作方式,能有效提升复种指数,利用头季稻机收后两三个月时间,种上一季再生稻,相当于一年能产三季粮,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林长治说。

可观的效益,不仅引来了全国马铃薯产业体系专家考察调研、交流学习,更是吸引农民争相种植。2024年,全市种植马铃薯面积17.06万亩,总产量达5.379万吨。

机械帮手助发展

产量跟上后,陈颖并不满足于此。对未来,他有很多畅想:希望在产业链上有作为,让南方土豆在全国大市场占一席之地。

怎么实现?这位肤色黝黑的“90后”新农人决定找些帮手。

站在田垄上,不远处的马铃薯收获机轰隆作响,所到之处,一个个匀称饱满的马铃薯从地里翻滚出来。“这几台中小型收获机是我们改装过的,在南方很好用,大大提升采收效率。”陈颖说。

这些年,陈颖积极学习农业先进经验,又继续深造,拿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不断汲取新知的过程,让他对新技术、新装备保持开放态度,始终奉行着“大胆尝试,小心求证”的理念。

在他的带动下,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购置30多台(套)农机具,为周边农田提供耕种防收全流程机械化服务,一年累计服务2万亩。此外,合作社还建起了大型农机库、物联网冷藏库、分拣中心等,新鲜采收的马铃薯经过清洗、分拣、包装,销往福州、上海、江苏等地,次日可达广大市民的餐桌。(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率...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敖子棋)5月8日至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率队...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氢启凉... 转自:贵州日报 推动六盘水从‘煤都’向‘氢城’转型,为西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堪...
动物异常活动能预测地震吗 近年来,“某地出现大规模蟾蜍迁移,预示着将要发生大地震”“多个城市现大量鸟群,是不是大地震前兆”等消...
福州:传承创新 让“福味”历久... 福州,一座传承与创新并驱的城市。在“福味”的传承上,那传统的福州菜,如佛跳墙,以其丰富的食材和精湛的...
福州网球团体超级联赛启幕 福州网球团体超级联赛盛大启幕!在热烈的掌声与期盼中,这项备受瞩目的赛事正式拉开帷幕。赛场上,选手们精...
会聚一堂 共话电视精品创作 在这个充满创意与激情的时刻,各路业界精英会聚一堂,共话电视精品创作。大家齐聚于宽敞明亮的会议室,氛围...
佩斯科夫:俄会考虑30天停火提... 佩斯科夫(资料图)总台记者当地时间5月10日获悉,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
千年青秀山 辽阔的中华大地不乏名山大岳,南宁青秀山自有一番好风景。漫步山间古道,古木参天掩映亭台楼阁;登上始建于...
车展点燃汽车消费热情 近段时间,多地举行车展点燃消费热情,在政策红利、厂商让利举措的助力下,各地汽车市场“热力十足”。 4...
电力“绿”动助力能源消费转型升...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5月6日,在贵州中伟兴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通过...
什么?福州这群人的工作是“放气... 在福州,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的工作是“放气球”,且一放就是几十年。这些气球并非普通的装饰气球,而是用...
福州港承运全国铁路首列“一单制... 福州港近日承运了全国铁路首列“一单制”货柜,这一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一单制”货柜运输,实现了铁路...
福州本周晴好开场 气温先升后降 福州本周迎来晴好开端,宛如一幅湛蓝画布上点缀着洁白云朵的美丽画卷。在这初始阶段,气温如同坐上了上升的...
以青春之名 谱强国华章——第十... 《青春之名 谱强国华章——第十三届大视节闭幕式盛典侧记》在激昂的乐声中,第十三届大视节闭幕式盛典落下...
30日起福州机场执行夏航季 拓... 30 日起,福州机场正式执行夏航季。在此次航季调整中,福州机场展现出积极的拓展态势。一方面,大力拓展...
120接通后院前急救如何运转?... 记者深入福建省急救中心,探寻 120 接通后院前急救的运转奥秘。在中心,先进的通讯系统确保每一个 1...
确定性是最大的湾区机遇 “机遇湾区”“机遇香港”“机遇澳门”大型采访活动近日圆满结束,向全世界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光明前...
福州春季天气套路:升得越高 降... 福州的春季天气仿佛有着独特的“套路”。在这季节里,气温仿佛是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先缓缓地升得越来越高,...
春光正好 榕城兴起露营热 春光正好,榕城迎来了一股露营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榕城的公园、河畔、郊外...
“可可王国”的关税之怒 4月的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迎来持续高温,阳光炙烤着港口堆叠如山的货物集装箱。卖烤香蕉的老妇人一边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