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0日讯(记者 刘其瑜)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举办“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成果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梁昊光系统发布了中心近两年在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战略性研究成果集群,主要包括:首部全景式评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年度智库报告,系统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和路径的理论专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综合研判中美科技合作历程和未来图景的《中美科技合作白皮书》,系统分析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抢占科技制高点与中国式现代化》,集成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关键指标数据的“中国式现代化大数据平台”。
该系列成果创新构建“理论-评价-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在会上强调,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现代化建设,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目标,本次发布的系列成果开启了新时代现代化研究的序幕,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区域协同与文明协调成果显著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报告2024》计算得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ICM)显示,近年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在人口现代化、经济活力、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广东、浙江等经济强省人口素质持续提升,浙江以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四川、陕西等地在人口吸引力与民族文化融合方面表现亮眼。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上,北京、香港、上海等8个省级行政区实现高水平耦合,经济基础与文化、科技、教育协同并进。报告提出,未来我国应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增长极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国际比较显示,中国和平发展现代化水平在82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8,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和治理引领者。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开放等实践,为世界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系统性阐释发展路径
该著作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系统分析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为将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把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提供可行性建议。
书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之路是兼收并蓄的自主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以兼容并蓄姿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中美科技合作白皮书》:呼吁构建科技合作新平衡
白皮书梳理中美历年科技合作成就,指出双方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移等领域成果丰硕。中美合著SCI论文数量全球领先,合作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改革。美国技术扩散助力中国产业升级,中国人才为美国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面对人类共同的未来,白皮书强调,中美两国应该拿起科技的武器,用科学技术知识应对共同挑战,包括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维护网络安全等;同时,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包括星际航行、太空移民、元宇宙等。
《抢占科技制高点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革命驱动强国建设
该书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指出近代中国因错失科技革命机遇导致落后挨打,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科技现代化作为核心目标,推动中国科技从“跟踪模仿”迈向“自主创新”,为科技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第六次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前沿,中国加速布局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主动权。该书强调,面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迫切需要在前沿性、战略性领域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