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联涛
编辑 |袁满
1823年,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门罗主义”,宣称包括北美和南美的西半球将不再允许欧洲国家进行新的殖民活动,同时承认欧洲在美洲的现有殖民地。
自1823年以来,美国向太平洋扩张,逐步接管前西班牙帝国的领地(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波多黎各、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以及1867年从俄罗斯手中购买阿拉斯加,这些都扩展了“美利坚治世”(Pax Americana)。
进入20世纪,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于1903年接管巴拿马运河,并在门罗主义基础上提出“罗斯福推论”,赋予美国干涉西半球国家内政的权利,只要这些国家的行为损害了美国利益。
“门罗主义2.0”在1961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受到考验,当时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还曾插手尼加拉瓜、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事务。
距1823年的“门罗主义1.0”已经过去202年,美国第45任和第47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似乎为21世纪重新表述了这一政策(“门罗主义2.1”)。他宣布计划“收回”巴拿马运河,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个州,并提出从丹麦手中购买格陵兰岛。
这与特朗普作为反战总统的立场是否矛盾?在竞选期间,他誓言要结束前任总统发动的永无止境的战争。自今年1月再次上台以来,他试图推动乌克兰和加沙冲突的解决——把乌克兰问题交由欧洲处理,与伊朗和以色列协商解决中东问题,并计划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面,展开外交魅力攻势。
那些认为西方正在衰落的专家推断,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意在重建“美利坚堡垒”,通过提高关税将制造业带回美国。更大胆的支持者则认为,特朗普的真正目标是重建美国的单极地位,遏制俄罗斯和中国所倡导的“多极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亨利·基辛格将该秩序总结为:1. 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与主权;2. 互不侵犯;3. 互不干涉内政;4. 平等互利;5. 和平共处。
在我的想象中,特朗普的“门罗主义2.1”展现了一个更加大胆和宏伟的战略视角:21世纪的超级美国将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运作。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21年发布的《2040全球趋势报告》设想了五种可能的情景:一个混乱的切割世界,美中竞争共存,区域集团、贸易与供应链的分隔,如欧盟与中国合作应对气候灾难的悲剧与动员,民主体制恢复领导地位的民主复兴。这些情景假设人人都将表现出善意和遵守法治,但“特朗普2.0”完全否定了这一点。即使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它的国防部对2055年的预测也认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将“相对衰落”。
但如果强权即公理,美国则可以不受“友善行为”的束缚,扩大领土、获取更多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并掌控太空以及南北极,这些都曾被视为全球公共财产。
这种以地球为单位的地缘政治竞争视角,远比19世纪英俄帝国之间以陆地和海洋为核心的“大博弈”更加大胆和全面。
英国地缘战略家哈尔福德·麦金德在1904年提出著名的“心脏地带理论”:“谁控制东欧,谁就控制心脏地带;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控制世界。”这是基于陆权的思维,担心俄罗斯将接管英属印度帝国。在20世纪,随着航母、导弹、核弹、卫星、无人机、能源以及情报领域的计算能力迅猛发展,地缘政治思维也随之转变。
如今,在AI、机器人与太空主导的时代,掌控越来越多的能源与地理资源成为关键。美国在地理位置和国土规模上占据有利地位,不仅能左右东西,更能沿南北轴心展开布局。若能夺取格陵兰,美国将比俄罗斯更深入北极地区;若能主导南美,则可掌控南极地区。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层融化,美国有望比其他国家更早开发新的能源、水源与矿产资源。
换而言之,若能掌控从北极到南极的地带,美国将使其他挑战者变成小的区域性玩家。美国加上格陵兰与加拿大,将拥有219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超过俄罗斯(1710万平方公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或印度(330万平方公里),这还未包括对大陆架与海洋资源的主张。
虽然中国与印度的人口均超过14亿,远远多于美国现有人口,但倘若“门罗主义2.1”覆盖北美、南美和中美,其人口规模将达10.3亿。一个包括格陵兰的美洲合众国,将成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南北轴超级大国。
这一切只是想象吗?也许吧。那些“好好先生”从未敢想这样的惊人构想有实现的可能。但“好人政治”的时代已经结束。当“门罗主义2.1”到来,许多国家或将沦为附庸国。
(作者为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香港证监会前主席;翻译: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