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观天下”又与您见面了。每周六与您相约,纵观天下大事!
5月6日,在德国柏林,弗里德里希·默茨(后)在德国联邦议院第一轮投票结束后离开。图据新华社/路透我们首先来关注两条与德国新总理默茨相关的新闻。
德国联邦议院5月6日举行总理选举投票。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325票,超过所需的316票,当选德国总理。随后,默茨在德国联邦议院正式宣誓就职。
分析人士指出,默茨未能在联邦议院首轮投票中胜出,打破了德国政治惯例,反映出联盟党和社会民主党(社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内部存在明显分歧,加上德国传统主流政党面临支持率低迷的困境,这给执政联盟的施政前景增加了不确定性。默茨就职后将面临重振经济、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加强德国在欧洲作用等诸多挑战。
德国媒体分析说,此次投票如此曲折,可以看到默茨在联合政府内部缺乏“无条件的支持”。这可能是执政联盟中个别议员有意给默茨“泼冷水”——他们或对默茨此前曾与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合作心存芥蒂,或对组阁名单不满,或对默茨在“债务刹车”问题上转变立场持反对意见。
默茨以“非典型”的一番波折当选,或许预示着默茨未来的执政之路不会很平坦。因为整个联合政府合作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上届“交通灯”政府,“红绿黄”三个党以左翼为主体,很多问题上是比较一致的。而现在一左一右的联合政府,左右双方势均力敌,有很多重大的分歧难于统一。
5月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的国会大厦,默茨(左)宣誓就职。图据新华社德国总理默茨上任的第二天,5月7日就到访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与默茨会晤后宣布,两国将强化防务合作,成立“法德防务与安全委员会”。
法新社称,在乌克兰危机升级背景下,美国政府对欧洲所作安全承诺遭遇普遍质疑,欧洲因而寻求强化自身防务。路透社称,默茨似乎比其前任朔尔茨更容易接受法国关于欧洲战略自主和共同防御的提议,部分原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给欧美关系带来不确定性。
另外,法德关系近年来在贸易等领域暴露一些艰难议题。德国支持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去年12月宣布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法国则试图阻止自贸协定生效。默茨7日谈及这一议题时说,他知道法国仍希望就协定解决一些问题,但他相信那些是“个别问题”,不影响协定整体。
5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中)在竞选集会上庆祝胜利。图据新华社澳大利亚联邦选举5月3日落幕。这是继加拿大之后,又一主要西方国家举行大选。这两场选举不约而同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极具反讽意味的“逆向”冲击——理念与美国现行政策相似的政党,都最终败选,而誓言与特朗普政府抗争到底的政党参选人都彻底扭转颓势,成功上位。
澳、加两国大选呈现诸多相似之处。澳大利亚反对党联盟党领袖达顿和加拿大保守党领袖普瓦列夫尔均持保守立场,前者被不少澳大利亚人视为“澳版特朗普”,后者曾提出削减加拿大国家公共广播机构资金和对外援助等主张。两人的政党都在竞选初期一度领先或占据优势,而在美国宣布将对多数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政策后,他们的政党最终都输掉了大选,两人也损失惨痛,失去了议会席位。
媒体在评论澳大利亚大选时指出,这似乎是在效仿加拿大——民众共同抵制右翼政治力量。
“美国因素”之所以持续为“与美方政策相似者”注入负能量,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引发澳大利亚选民强烈不满,大多数人对这种“相似性”持明确的拒绝态度。
美国新一届政府宣誓就职时,不少西方国家的保护主义、保守思潮似乎风头正劲。中左翼政府当时处境艰难,不断“寻求存在感”。然而,在美国新政府执政百日之际,全球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多重市场动荡、贸易前景趋弱到增长预期下降,美国保护主义带来的损害和不确定性,引发不少西方国家民意转变,“政策相似者”黯然失色,中左翼政党和开放型经济的主张重新受到关注。
澳、加选举已经落幕,然而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之间关于保护主义与全球化的争执与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5月1日,在英国普雷斯顿,一名女子走向一家投票站。英国5月1日上午举行英格兰部分地区的地方选举。图据新华社英国长期以来的两党政治格局5月2日遭遇重大冲击。极右翼政党英国改革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政坛震动。
英国5月1日举行英格兰部分地区的地方选举。计票结果于2日陆续公布。脱胎于英国脱离欧盟党的英国改革党,共计赢得超过670个地方议会席位,并获得两场市长选举以及一场议会补选的胜利,给长期主导英国政坛的保守党和工党带来严峻挑战。党首法拉奇在结果出炉后称,英国改革党“已经取代保守党”成为工党主要对手。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贝格表示:“本次地方选举,胜负只在毫厘之间。这反映出选民一方面不愿继续支持传统的工党和保守党,另一方面对改革党也心存疑虑。”贝格指出,执政党在首次地方选举中受挫并不罕见,此类选举往往是选民借机表达不满的“惩罚性投票”。
专家普遍预测英国政坛短期内将更趋动荡。利物浦大学政治学教授威尔克斯-希格表示,目前英国没有政党能稳定获得超三分之一选票,未来可能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选举结果。
4月6日,人们在韩国首尔石村湖附近欣赏樱花。图据新华社许多人一闲下来就会忍不住抓起手机,漫无目的地刷帖或短视频,浪费大量时间。在韩国,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有意远离社交媒体,代之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被媒体称为“多巴胺排毒”。
据韩国媒体5月9日报道,21岁的大学生闻多敏去年意识到自己每天花10小时沉迷于社交媒体,于是果断删除了社交媒体账号。
她说:“即使交作业的最后期限迫在眉睫,我也无法抗拒社交媒体。它将我拉入无休止的短视频循环中,直到深夜……根本停不下来。”
闻多敏说,她告别社交媒体,转而看看书、听听歌,从中“获得了更多满足感”。
有些人暂时难以完全戒掉社交媒体,就选择加入主题为“多巴胺排毒”的网上论坛或聊天室,与网友们互相监督、分享经验。在韩国主流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卡考说说”上,这样的聊天室有几十个。还有一些热心人组织绘画、讨论、冥想、阅读等线下活动,广受欢迎。
韩国多家市场跟踪机构去年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韩国人一年在视频分享网站“优兔”上花费的总时长达1021亿分钟,相较于2019年的519亿分钟几乎翻了一番。其背后主要原因是对短视频的需求不断增多。
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金钟焕说:“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内容能够非常有效地刺激大脑的奖励系统和多巴胺回路。由于我们的大脑对新的刺激相对敏感,短时间内过度重复消费这类内容会导致对即时快感上瘾……上瘾后,人就会开始寻找同类快感提供者,而不想学习。”
金钟焕说:“对多巴胺上瘾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批判性思维等副作用。反之,如果人们不接触这种即时快乐,就能恢复注意力和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