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进入新时代,如何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已然成为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关键命题。对于那些拥有得天独厚绿色生态优势的地区而言,如何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意义深远。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是实现拓展转化的前提基础。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是最为珍贵的生态财富,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秉持敬畏之心,珍视这份宝贵财富。以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为坚实抓手,加强对山水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例如,在一些山区,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政策,禁止过度砍伐和非法采矿,使得山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也得以扩大;在一些河流湖泊地区,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开展河道清淤和湿地保护工作,让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生机。只有让绿水青山保持良好的生态品质,才能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统筹山水人文资源,优化全域旅游布局,是实现拓展转化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紧密相连,既能让游客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历史的深厚底蕴,又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要立足本地丰富的山水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打破传统旅游的空间局限,将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要通过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打造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文物、革命文化、非遗、文化服务等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来提升旅游的吸引力,以旅游来促进当地的文化消费,让游客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体验感悟当地的文化魅力。
做好“旅游+”和“+旅游”文章,因地制宜创新旅游业态,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是实现拓展转化的核心举措。“旅游+”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产生“叠加效应”。例如,发展“旅游+农业”,打造生态采摘园、休闲农庄等,让游客既能享受田园风光,又能参与农事体验,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旅游”则是要鼓励各行各业积极融入旅游元素,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比如工业旅游,让游客走进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和企业文化,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丰富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让绿水青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扩大旅游消费和促进旅游业提质升级,是实现拓展转化的直接体现。旅游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完善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各种举措,切实增强游客的消费意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完善交通网络,让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到达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引导旅游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高端旅游产品,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切实推动旅游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根据游客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为其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离开后还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史研究院基地)
原标题: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