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5月10日,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讲堂”迎来一场文化盛宴。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以“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林徽因对美的追寻”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进传奇女性林徽因跨越建筑、文学与美学的精神世界。
5月10日,中山公园举办“来今雨轩讲堂”,林徽因外孙女于葵讲述外婆的故事。中山公园供图作为北京近代第一座公共园林,中山公园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记忆。园内中山堂等建筑,既是林徽因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她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林徽因与北京中山公园渊源颇深,早年撰写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中,有一篇介绍中山公园中山堂,以专业视角解读其建筑之美:“白石镶嵌的台阶和三道石阶,朱漆合抱的并列立柱,精致的门窗,青绿彩画的阑额……黄琉璃瓦巍然耸起,微曲的坡顶,都可说是典型的、但也正是完整而美好的结构。”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传统建筑形制与意境的深刻理解。
活动中,于葵讲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参与营造学社以及为中国古建筑做出的贡献。营造学社曾经在中山公园办公,如今办公原址正在举办“中国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展”,讲述营造学社与中山公园的渊源。“朱启钤是中山公园的创办者、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者,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走上建筑史研究之路的引路人。”她说。
1931年,林徽因加入了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在营造学社期间,她多次与梁思成一起到河北、山西考察古代建筑,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考察资料。于葵说,她为母亲梁再冰进行口述记录的时候,母亲谈到儿时跟着其父亲梁思成到中山公园营造学社办公室的场景。“她记得几个长形的房间非常明亮,里面有一排排画图的桌子。可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古建考察的建筑师生涯是从中山公园开始的。”
于葵以家族档案、书信和建筑手稿为线索,讲述了林徽因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诗人、教育家的多重身份。她与梁思成跋涉15省份200余县考察古建,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基础。
于葵说,林徽因对“美”的追求贯穿一生,这种“美”既是学术的严谨,也是生命的热情。
中山公园党委书记、园长秦雷表示,“来今雨轩讲堂”将持续邀请学者名家,挖掘公园的历史人文故事,努力将来今雨轩这座百年经典建筑打造成现代人文课堂。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上一篇: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下一篇:直播带货消费别轻信“全网最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