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雀 之三》 杨福东
《刺青》系列 贾樟柯
《静物沉默的力量》 刘铮
《迹象与幻象》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别处》 邢丹文
《梅夫拉维》 伊莎贝尔·穆尼奥斯
《花幽》 荒木经惟
《双河》 杨泳梁
《康乃馨》 李希
《无题》 乔瓦尼·欧祖拉
《水仙》 艾蒂安·弗朗西◆小 新
本周,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影像媒介本质的思考与追问——在短视频重构观看逻辑、AI生成挑战创作边界的今天,影像艺术如何重新定义自身?从胶片到数字,从银幕到手机屏幕,这场展览以多元的叙事层次,给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答案。
本届博览会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洞见映像”板块中贾樟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刘铮、余力为四位艺术家的联展。这既是一场电影、摄影、录像艺术的百年对话,更是一次对“影像何为”的终极叩问。艺术家们背对未来,凝视过去堆积的废墟,却以影像为翅膀,将碎片编织成新的寓言。正如策展人施瀚涛所言:“影像如流水,抓住的瞬间已非原来的河流,但船舷上的刻痕终将成为未来的路标。”
经典与网红如何界别?藏家靳宏伟策划的“经典之眼”单元,堪称一部缩略版的摄影史教科书。伊莫金·坎宁安的植物摄影、欧文·佩恩的时尚肖像——这些大师之作与抖音展区的“网红摄影”形成戏剧性对比。
坎宁安的《木兰花》(1925)以柔焦手法将植物拍出人体般的情欲,而抖音创作者@视觉炸裂君的《赛博昙花》(2025)则以AI生成技术让花朵在屏幕上瞬间绽放又消逝。两者并置,追问同一个问题:当技术迭代加速,影像的“灵光”是否已被算法吞噬?
本届博览会,场外首届“上海国际当代影像节”以“一城多域”模式,将艺术能量辐射至张园、苏河皓司等城市地标。陆元敏的《半径里》记录上海弄堂的市井烟火,冯立的《坐一歇歇》抓拍街头瞬间——这些作品嵌入商场、地铁站、咖啡馆,让影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刺点”。
当阿彼察邦在照片上打洞延缓叙事,当余力为用GIF制造永不停止的循环,艺术家们似乎在抵抗影像的速朽。然而,正是这种抵抗,让影像在社交媒体时代获得了新的永生。
或许正如本届主题“用影像发声的时代”所暗示的:在一切皆可被拍摄、被传播、被遗忘的时代,真正的艺术不是留住光影,而是让每一道光的记录都成为追问存在的箭矢。
下一篇:沉浸式感受莫斯科红场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