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夫达·奇库托娃,《女人》,2025,棉纸印度墨,61×46厘米,由艺术家提供,©Bildrecht,维也纳,2025
董哲煌,《振华!振华!》,纸本水彩,84×176厘米,2023年
伊丽莎白·冯·萨姆森诺夫,《风景中的女人》,2020年,博物馆复制版,艺术微喷,180×135厘米,摄影:Leo Pluschkowitz,由艺术家提供,©艺术家
高飞,《清荷图-2014-10》,布面油画,100×81厘米,2014年
周小平,《樱桃与茶盅》,陶瓷,高25厘米、15厘米,2025年
马佳,《无题》,2025,钢材,600×504×200厘米,由艺术家提供,©Bildrecht,维也纳,2025
王健权,《角色》,树脂、金属,200×80×62厘米,2024年
陈翔《状态系列》,笺本水墨,12×12厘米×9,2024年徐佳和
日前,“今日维也纳:激活未来——维也纳当代艺术展”“今日海上——长三角中青年美术邀请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双展并置,这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东西方艺术交流,也是一场关于文化和艺术多样性的探讨。
二十年前的冬季,当艺术家李磊的脚步第一次踏入维也纳,银装素裹的街巷,城市公园中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的雕像在雪景中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几个世纪以来这座城市与艺术共生的血脉。那时的李磊并未曾想到,这段始于古典艺术圣殿的初遇,会在往后近20个四季更迭中编织成一条横跨中奥的文化纽带,最终凝结为近期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的当代艺术叙事。
海派文化的灵动与维也纳艺术的思辨在此相遇,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脉络相互交织,揭示了艺术在本质上的共通——无论是对艺术边界的勇敢挑战,抑或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双展以“今日”为名,是对当下的聚焦、对未来的展望,更以开放的姿态宣告:艺术交流的边界正在消融,东西方的对话正以更包容的方式展开。
艺术对话“无障碍”
上海海派艺术馆自2023年推出“今日”系列展览以来,便以“海纳百川”为内核,致力于搭建艺术与公众、传统与当代、地域与世界的多维桥梁。此次双展的并置,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与升华。长三角的“今日海上”与维也纳的“今日维也纳”,看似相隔万里,却在同一时空下形成共振。前者展示的是长三角地区120位中青年艺术家的21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装置、新媒体等多元形式;后者集结27位奥地利艺术家的60件作品,从批判性装置到数字艺术,反思人类与自然、科技的关系。这种并置并非简单“对比”,而是通过策展逻辑的设计,让观众在穿梭于展厅时感受到两种文化如何在碰撞中激发出共通的美学追求。
例如,“今日海上”中顾村言2024年的新作《黄山孤松》以传统水墨技法重构山水图式,却在笔触间融入解构主义的现代性思考;而“今日维也纳”中乔治亚·克雷默同样创作于2024年的装置作品《无题(为上海作)》以两只巨大的手跨越空间相互触碰,隐喻着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寻求和解与共生。这种跨越地域的呼应,展现了艺术语言本身的“无障碍”特质——无需翻译,直抵人心。
许多艺术家主动跨越文化边界进行创作。例如,塞夫达·奇库托娃精致的水墨画将人物与动物形象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和谐的统一。长三角艺术家大量使用国际通用的数字媒介,使作品天然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基因。这种创作自觉,折射出新一代艺术家作为“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他们不再局限于本土叙事,而是以全球视野重新定位自身。
传统与科技共生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艺术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传统的再诠释与科技的赋能。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呈现出这一趋势,成为“无障碍交流”的另一重注解。
“今日海上”的“传承与创新”板块中,艺术家以当代手法激活传统元素:宣纸上的解构山水、人工智能生成的苏绣纹样,乃至漆画与装置对非遗技艺的转化,均彰显了“守正创新”的实践。如陈危冰2020年作品《黄叶一醉》,以纸本设色重构江南园林的诗意,却在构图中暗含对城市化进程的隐喻。策展人之一朱国荣指出,这种创新并非割裂传统,而是将笔墨、写意等核心规律融入当代语境,形成“裂变式的传承”。
“科技与艺术”板块则进一步打破媒介的桎梏。司尚林2018年的作品《中国式地图之西安水墨》以木板与亚克力拼贴出数字时代的空间叙事,而“今日维也纳”以马佳融合了东方传统和西方思想的巨型装置拉开帷幕,剥离了废弃油管的工业属性,将它们转化为富有前瞻性的艺术宣言。克拉迪亚·拉赫纳与AI合作生成的未来主义花卉静物,则探讨人类、植物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可能。这种对科技的运用并非炫技,而是以艺术为媒介,追问技术伦理与人类生存的终极命题。
正如奥地利策展人玛格丽塔·桑德霍夫所言,展览以严肃、批判的态度,同时也不乏幽默和讽刺的方式,反思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技术或许会进一步消弭物理边界,但艺术的核心使命始终不变:以美的形式,促进不同文明的理解与共情。
策展的联合叙事
艺术交流的“无障碍”,不仅体现在作品层面,更依赖于策展机制的开放性。上海海派艺术馆此次采用了“联合策展人”制度,邀请9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策划,涵盖中国画、油画、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策展的单一视角,使展览成为多元声音的交响。例如,人工智能专家于幸泽的加入,为“科技与艺术”板块注入了技术伦理的深度思考;而油画家胡继宁则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梳理了长三角艺术家的代际传承。
与此同时,“今日维也纳”展览由奥地利策展人玛格丽塔·桑德霍夫主导,其跨文化背景为展览注入了欧洲当代艺术的前沿视角。中外策展团队的协作,不仅确保了展览的学术深度,更在操作层面实现了“无障碍”的跨国对话——从作品遴选到布展设计,双方团队通过数月的线上协作,克服时差与文化差异,最终让两种艺术脉络在同一空间内和谐共生。
双展的启示在于,艺术的“无障碍”交流并非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从2005年的初遇到2023年的约定,时间教会我的,是对不同文明的敬畏与好奇,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的勇气。那些在雪地里、在画室中、在咖啡馆里的相遇,最终都指向同一个信念:当艺术成为连接的桥梁,人类的精神便有了跨越时空的可能。”“今日系列展览”总策划李磊说。
站在上海海派艺术馆的展厅中,观众既能感受到长三角水乡的温婉诗意,亦能触摸到维也纳的理性思辨。这种体验本身便是对“艺术无障碍”的最佳诠释——当文化差异转化为创作灵感,当地域特色升华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艺术便真正成为跨越国界、语言与时代的通用语言。正如执行策展人陈屹所言:“深渊其实是创造力的巅峰。”在这场东西方的碰撞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抗的裂痕,而是新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