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让文脉在青山绿水间跃动
编者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敦煌壁画美轮美奂,运河帆影千年依旧,云锦技艺巧夺天工……无数的文物遗存、文化地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勾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有力而深刻地回答着“何以中国”这个历史之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如何提炼、传承利用好这些中华文明标识,使其在创新发展中更加鲜活可亲?即日起,本刊推出系列报道,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谈调研观察,说履职思考。
长城如巨龙般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镌刻着华夏民族刚健不屈的文明密码;大运河似银链串起南北水脉,流淌着先民利用水资源的智慧;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犹如血色丝带,讲述着共产党人绝境重生的勇气和信念。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印记,既是滋养民族精神的养分,更是闪耀世界的东方文明坐标。
为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安排部署。随后几年时间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也陆续开展。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遇到了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关心关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守护根脉,传承精神火炬
江西于都,夏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一间位于大山里的房屋,几名老红军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钟敏在一旁记录,膝上笔记本的纸页已经满满当当。
“在这里,还有很多红色故事‘藏’在群山中等待我们挖掘。”钟敏一直关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她曾多次前往长征文化旧址、村庄等地调研,与红军后代、当地老乡深入交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于都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段的建设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敏认为,要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在保护文物和遗址的同时,应深入挖掘红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记住先辈为革命理想奋斗牺牲的感人事迹,从而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她说:“这是我们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初心和使命。”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的原则。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范社岭看来,应当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完善法律法规,是为了确保长城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明确遗产保护的组织架构等事项,对损害遗产行为进行法律责任认定,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范社岭说。
2023年2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在位于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入口亮相。“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多个地区,不同地方文化各有特色,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强化公众对文化公园的认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柳锋波意识到,黄河沿线多样的灿烂文化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内涵边界缺乏统一认定、同类型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
柳锋波认为,黄河流域地区应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和提炼若干核心的黄河文化符号,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和系列地标,将黄河文化遗产串珠成线,建设黄河文化景观体系,让人们更深地体会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开发过程中应统一规划,协调部署。针对同类型资源,应在推广和开发中形成合力,系统性地进行保护和传承,避免相互争夺,互相拆台。”柳锋波补充道。
和谐统一,山水人文交融
夏季的黄河三角洲,河海交汇处呈现出清晰的黄蓝分界线,黄河裹挟泥沙奔流入海,在渤海湾勾勒出壮阔的弧线。此时正是鸟类繁育高峰期:黑嘴鸥、东方白鹳在此筑巢、繁育后代,它们是生态恢复的生动注脚。
“生态保护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其建设政策、经费等也会作用于生态保护。”在柳锋波看来,生态保护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
柳锋波介绍,通过湿地修复,黄河沿岸多地都打造了沿黄滩地公园和沿黄堤岸休闲区,打造了沿黄河水文景观体系。此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与水利工程遗产结合,成为可观赏学习的科普场景。例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洛阳段将治黄工程遗迹和汉魏漕运遗址相结合,利用生态护坡技术展示古代水利智慧,使文化遗产在生态场景中活化。
在开发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同时,注重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冉冉认为,在公园建设的设计阶段,就应当尽量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同时注重对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的协同保护。她举例,重庆涪陵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结合,既保护水文遗迹,又维护水质安全;湖北宜昌打造三峡人家景区,在修缮古建筑的同时,保留喀斯特地貌植被,形成“山水人文”一体景观。“我们要做文明的‘裁缝’,用生态的‘丝线’将人文明珠串联,让长江文脉在青山绿水间跃动。”冉冉说。
在推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时,范社岭建议“坚持长城及其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他介绍,目前不少沿长城地区做出了融合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探索,山海关关城文旅融合区以山海关古城为核心,建设山海关长城旅游风景道、长城主题和美乡村片区;金山岭长城实施了长城交通复合廊道、长城步道,让游客在走近文化遗存的同时,亲近自然。
活化创新,文旅共生齐进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既是文化带,也是旅游的“黄金地带”。“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也是建设国家旅游线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为例,重庆市拥有世界遗产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需要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冉冉介绍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打造文旅场景化体验的举措: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结合实景演出与数字展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李白、杜甫诗词文化;磁器口古镇设立“非遗一条街”,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示荣昌夏布、梁平竹帘等技艺,并开设体验课程……
戴斌认为,在各地的国家文化公园,人们通过文化资源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也通过好的旅游体验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从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认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大国家文化公园地理分布广,涉及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文旅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较为明显。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旅游是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产业。国家文化公园要吸引广大游客,必须建设好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戴斌认为,一些文旅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循序渐进,规划先行,挖掘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做好带状旅游线路的规划;同时,要做好交通保障,因地制宜,发展完善交通网络;另外,还需要改善配套设施和商业环境。
“国家文化公园依托的主要文化资源,多为线性分布,涉及范围广,推动不同区域文化资源有机联动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范社岭介绍,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河北省通过建设长城风景步道、统一长城文化标识、培育精品旅游线路、举办主题活动、构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等,推动不同区域长城文化资源联动。
“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加强文旅融合,离不开对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戴斌指出,如果文化只是保护下来,没有人去了解和传承,文化的影响力就受限了。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
江西省于都县即是如此。“我们引进了‘红色时空·数字长征’展示模式,该模式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集成了三维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让游客能够一站式了解长征沿线的红色场馆及长征历史。”钟敏介绍。
在戴斌看来,数字化再现的场景,能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让人们在有趣的互动中学习文化、了解历史。“在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形式,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使他们从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文化自信。”戴斌说。(作者 殷泽昊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