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官网集中发布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9所高校的2025年部门预算。
翻看这些“账本”,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总计超百亿,均指向“双一流”目标。两校也被《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点名,目标到2025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
其中,已在2022年跻身“双一流”的南科大,正争取添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深大校长毛军发则直言,今年是冲刺“双一流”建设的攻坚之年。
为吸引人才,多所高校也不约而同的给出留深率目标。
冲击“双一流”
据高校数据监测平台“高绩”统计,在目前已公布财政预算的372所高校中,深大排在第43位,前42位均为“双一流”高校。
深圳大学建校42年,与深圳经济特区近乎同龄。该校在预算文件中阐明,收支增加的原因之一是生均拨款增加,主要是学生人数增加,按学科专业大类差异化标准拨款增加。
近年来,深圳涌现的新大学多以“专业型”“小而精”方式办学,深大至今仍是深圳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深大每年招生规模远超市内其他高校,例如2024年招收7000名本科生,同期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分别招收本科生1360人、3800人。
保持招生规模的另一面,提升办学水平也是深圳大学“大手笔”投入的原因。预算文件中明确,2025年的工作目标之一是以“双一流”创建为战略引领,加速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广东将重点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被“点名”的两所深圳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已于2022年2月入选,成为深圳本土首所“双一流”高校。
4月24日,在深圳大学学院(部)2025年度工作推进会上,该校党委书记李清泉表示,今年是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收官、全力创建“双一流”的决胜之年;校长毛军发也直言,今年是冲刺“双一流”建设的攻坚之年。深大既要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又要查漏补缺、发力关键领域,解决学科“大而不强”、人才梯队建设等问题,走出中等发展陷阱,构建大学与区域发展新范式。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南方科技大学在今年的预算文件中明确,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分层分类推动学科建设,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家下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其中,南科大数学学科已入选国家第二批“双一流”建设学科,有1994年菲尔茨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Efim Zelmanov)等顶尖学者坐镇,下设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国际数学中心(杰曼诺夫数学中心)等部门。
“异地登录”高校强调“留深率”
此番公布预算的9所深圳高校中,有3所为外地高校分校区,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记者梳理发现,不同于其他6所本土高校,3所“异地登录”高校的预算文件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关键词——留深率。
其中,哈工大(深圳)明确,2025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0%,留深率达50%以上。清华深研院、北大深研院毕业生留深率目标则分别定在大于25%、达到25%。
官网显示,哈工大(深圳)成立于2017年,设有11个学院、4个研究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2万余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6000人。截至目前,该校区累计培养了3.3万余名学生,60%以上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深圳鼓励创新创业的市场化土壤,哈工大(深圳)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百余家,89%为科技型企业,85%在深圳创办。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就是由该校区博士毕业生邱纯鑫与其导师和实验室同门共同创办。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于2019年3月正式揭牌,目前在校生5856人。据校方统计,2024年清华深研院毕业生1400余人,约占清华全校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生的1/4,赴国内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人数比例超80%,留深就业比例亦未明确披露。
清华深研院预算文件显示,今年拟有市本级就业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为学生提供精准就业服务”,绩效目标为覆盖人数大于1000人、活动满意度大于95%、留深率大于2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则创办于2001年1月,现有在校研究生3723人。官网显示,该院发展原则为“与校本部差异化发展,学科互补;面向深圳,服务广东,辐射华南,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2002年至2023年,北大深研院累计毕业研究生14336人。
北大深研院整体毕业生留深就业比例虽未明确披露,同在深圳的汇丰商学院可供参考。2024年,北大汇丰有307名中国籍全日制硕士毕业生选择就业,33%在北京、24%在深圳、17%在上海。
“异地登录”高校纷纷强调“留深率”,侧面反映了深圳近年来的“求贤若渴”。除了加快建设深大、南科大、深圳理工等本土高校,深圳也望“借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部属高校,壮大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小基数招生,是近年来深圳一批新高校的共同特征。《深圳市教育局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实施专业型、小而精、紧凑式、都市型高校办学模式”。不过,随着相关高校建设渐入正轨,“小而精”的大学也渐渐探索扩招。除了本科招生人数翻番,今年深圳理工还首次面向广东省外招生。
近两个月,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陆续宣布2025年本科扩招计划,高则五六百人,少则百余人。
而在深圳,一贯走“小而精”路线的“双一流”高校南方科技大学也表态扩招。去年,该校共招收1360名本科生;今年预算文件显示,本科生招生将增加200人左右。
此外,一批紧跟产业前沿的本科新专业也引发关注。其中,南科大今年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深圳理工则新增合成生物学专业,呼应深圳“20+8”产业集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