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A股上市公司2025年一季度财务报告基本披露完毕,就总体经营状况而言,呈现出营收承压,利润改善的局面。
数据显示,所有已公布一季报的上市公司总营收为16.83万亿元,同比下降0.53%;同期净利润合计为1.49万亿元,同比增长4.17%。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看到上市公司营收出现一定增长,但利润却停滞甚至减少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增收不增利”。对于这一状况通常的解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采取低价销售的策略,导致利润与营收不同步。现在,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
近两年多来,宏观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预期减弱。在此背景下,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观望情绪较为浓厚。虽然央行的货币政策趋于宽松,多次降息降准,但不少新增信贷资金并没有真正流入到实体经济。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景气程度不高,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也就不奇怪了。但问题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利润反而增加了呢?
这里可能存在这样几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银行多次降息,企业的财务成本有所下降,利息侵蚀利润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二是有一些行业主动减产保价,虽然营收减少,但实现了利润的回升(典型如钢铁行业,一季度营收下降7.84%,但利润增加876.91%);三是有些行业实现了全行业扭亏,在营收增长不多的情况下,利润由负变正,增幅比较大(农林牧渔一季度利润增长18倍,而营收只有个位数增长);四是像化石能源行业在一季度营收出现明显下降,但因为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利润下降较为有限,这也成为构成“营收承压,利润改善”局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调整,同以往相比,企业开始更加重视利润而不是盲目追求营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非理性竞争,实现生产与销售的良性循环,推动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另一方面,有效需求还是较弱,一些行业的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实际盈利数额并不是很大。还有消费行业,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长都不突出,并与市场“营收承压、利润改善”的情况相反,营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利润,反映出企业仍然面临产品降价的压力。
无疑,这样的状况对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去年9月24日行情启动以来,不少人憧憬“大牛市”的到来。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好转,光有政策并不能带来市场的大幅上涨。实体经济的改善,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企业的营收增加。只有营收增加,才会带来税收,为增加就业提供基础,而高质量的营收,还能够实现可观的利润。反过来说,如果营收停滞,那么即便利润增长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因此,对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大家在乐见其成的同时,也要保持谨慎的心理。另外,从具体的投资行为而言,应该关注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同时盈利增长又快于营收的行业。营收增长说明业务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而利润增长更快一些,则提示出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内生的成长后劲比较大。相反,如果行业虽然营收增长,而利润一直处于回落态势,对这样的企业就需要有风险意识。像国防军工行业,这几年营收状况还可以,但利润则是增长承压,如果企业不是有特别的题材,投资就要特别谨慎。
总之,虽然上市公司一季报的代表意义未必特别充分,但通过分析,还是能发现其中所提示的很多信息,从而对人们自身的投资行为起到参考作用。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上一篇:刚刚,央行重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