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家新能源汽车KD制造出口工厂落户上海临港,这种”化整为零”的“出海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力量。
3月初企业在迪拜达成的一个合作意向,60天后在上海落地了!5月8日,新亚科技和临港管委会签约,要在新片区打造新能源商用车零部件KD制造出口基地。
所谓KD,是指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以散件模块形式出口到目标市场,再完成组装。比如,新亚的产品就是分成驾驶室单元、底盘单元、电池单元、货箱单元、冷机单元等11个模块。“有点类似于乐高,一块块拆开,运输到海外,然后在当地拼装、下线检测。”新亚汽车首席技术官许同盟介绍。
新亚汽车聚焦的是电动智能冷链车的细分市场,目前已同步在阿布扎比建厂。按规划,临港KD基地可实现年出口3万套零部件模块,在中东做整车,可面向当地及全球市场。
企业介绍,国际贸易中,整车关税远高于零部件关税;并且,一辆商用卡车的海运运费约6万元,而散件只需2万元上下。因此,对企业来说,这是产业链最优匹配的物流运输方式;另外,KD能更贴近海外本土市场,提升产品渗透率。
在新亚汽车联合创始人陈雪峰看来,企业全球化发展要真正扎根的话,一定要在当地有足够的产业贡献,并且能够带动整体产业的发展。“高效的、低成本的、快速的导入产品到阿联酋,那么整车就会更具性价比,企业也能在当地构建贴身服务的能力,具备更好售后备件的供应和问题解决能力。“KD不是一个简单的物流方案,它背后是我们全球化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考量。”
如果回顾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引进大众的时代,我们也经历过KD,只不过那时候外资车企是主角,他们在当地进行零件组装,然后来中国进行整车组装。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新能源智能时代,角色开始发生转变,而这样的转变基于的逻辑就是看有没有齐整的、强大的产业供应链体系支撑。
如果说中国车企有“三极”,那么第一极就在长三角。单单临港就已集聚超200家新能源车企及核心配套企业,形成从电池、电驱的完整产业链。此外,临港还有港口物流高效通达的优势、保税政策叠加创新,这些优势都成为促成KD业务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告诉记者,临港未来的KD有两个定位,可以理解为“双向枢纽”:一方面是中国车企把中国零部件进行组装,发往海外枢纽,这就是KD制造出口基地;另一方面,国外车企到中国选择性价比极高、反应速度极快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产品打包之后,再利用临港的保税区进行分拨,返销到企业在全球各地的制造工厂。
高效、低成本、快速响应,在车企看来,这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基因,因此,从中长期来看,KD都是一种比较稳健的“出海”布局。
目前,包括新亚科技在内,已有两家KD工厂同步落户临港。这种化整为零的出海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力量。
看看新闻记者: 陈慧莹 邢颖 顾克军 孙翱
编辑: 陈慧莹
责编: 顾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