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的实验室内,飘出阵阵食物香气。西兰花与三文鱼的清香、糙米饭的温热气息、柠檬汁的酸甜……这里没有传统课堂的安静,取而代之的是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学生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的“烟火气”。记者了解到,这是该校食品营养专业“营养膳食设计”课程的实验现场,学生们正分组为减肥人群设计一日三餐食谱,并亲手烹制减脂餐。
一堂实验课,作答健康中国大课题
在肥胖率日益增长的当下,体重管理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议题,也成为每个人需要认真对待的人生“大事”。在“国家喊你来减肥”的号召下,如何吃对食物,健康享“瘦”?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紧跟政策导向,将“掌握为各类人群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的能力”作为食品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本次实验课的主题“减肥人群食谱设计与烹饪”,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懂理论,还能动手设计、制作出科学、健康、美味的食物。”课程负责人、食品科技学院张闯副教授介绍,课程设计的初衷源于社会对营养咨询、健康指导方向的人才需求,涵盖基础营养学、营养需求与膳食原则、营养配餐原则与方法三部分,有理论更重实践。
“科学减肥离不开专业营养指导。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培养出既能准确分析营养相关问题,又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能进实验室也能进厨房’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张闯说。
从问卷到厨房,科学配餐的完整链条
实验课的任务看似简单——设计一日减脂食谱并完成烹饪,但背后却藏着一整套科学流程。课程授课教师、食品科技学院吕云斌老师介绍:“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指导文档,先为周围人群或虚拟一位减肥者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身高、体重、日常活动量等数据,再通过DRIs(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精确到每一餐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
“一开始觉得热量计算挺麻烦,但后来发现,差100千卡都可能会影响减肥效果。”食品营养专业大三学生王鋆南一边称量南瓜一边感慨。他的小组为一位30岁、体重70公斤的上班族设计了食谱:早餐是燕麦牛奶粥配蒸玉米和水煮蛋,午餐以鸡腿肉、西兰花、冬瓜和虾仁为主,晚餐为清蒸三文鱼搭配时蔬和水果酸奶。为了更好控制油脂摄入,他们对鸡腿肉去皮,并且定量使用5g橄榄油烹制,主食也采用更具饱腹感的糙米饭。
而在另一组,学生们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将青椒、西兰花与鸡丝蒸熟后拌入荞麦面,三文鱼的处理也以烤箱代替油煎。“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保留营养元素,又能减少油脂的摄入。”食品营养专业大三学生张译玮向记者展示成果。
从纸上谈兵到“舌尖上的科学”
“许多营养素会在烹饪过程中流失,比如维生素C对高温敏感,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凉拌或快炒。”课程指导中,吕云斌向学生强调烹饪方式的重要性。“优先采用清蒸、水煮、烤、炖等低油低盐的烹饪方法,避免油炸、油煎等高热量烹饪方式。”
“以前觉得营养学就是理论,现在实际操作下来才发现,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健康。”张译玮坦言,这门课改变了她对专业的认知。如果一不小心“手抖多放了一勺油”导致热量超标,就只能重新调整食谱。“细节决定成败,营养师的责任远比想象中重大。”看着纸上测算的营养数据变成一道道美味的餐食,让她充满了成就感。而每节课都有“新花样”,这也让这位“小营养师”充满了期待。
王鋆南表示,课程让自己意识到“个性化”的重要性:“同样是减肥,上班族、健身爱好者、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方案完全不同。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甚至文化背景。”
“食品营养领域需要复合型人才——懂原理、会计算、能实践。”吕云斌说。他表示,实验课程的关键在于统筹理论与实操:“比如热量计算涉及数据处理,烹饪又考验动手能力。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科交叉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健康中国的“种子”在实验室里萌芽
实验课尾声,学生们将成果摆上展示台并进行介绍。五彩沙拉、香烤三文鱼、冬瓜虾仁汤……这些菜肴的“色香味”背后,是精确到克的热量计算、严格筛选的食材和科学的烹饪逻辑。
“健康中国,从每一餐开始。一份健康营养的餐食,需要在热量计算、营养均衡、食材选用、总量把控、烹饪方式等方面综合考量。”课程授课教师、食品科技学院陈潇介绍,除了面向减重人群,课程还为消化道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孕妇、青少年等人群进行个性化膳食指导。谈及课程的未来规划,她透露将引入更多智能化工具,“比如用APP实时分析食谱营养,结合AI设计个性化方案等,进一步加强学生运用前沿工具进行营养膳食设计的能力。”
据悉,南京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自2022年开设,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食品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而设立的本科新专业。专业依托食品科技学院学科建设成果和优质师资力量,以及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具备解决健康食品开发、营养功能评价等营养健康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该领域相关技术与管理工作岗位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
今年,“营养膳食设计”作为该专业的新课程,首次面向2022级本科生开课。当年轻人开始用科学对抗肥胖,用专业守护餐桌,这场关乎国民体质的“战役”便有了更多胜算。
通讯员 王璐 靳宗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摄影 胡潇
校对 陶善工
原标题:享“瘦”!上了这堂南农实验课,想胖起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