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的某个角落,一处独特的立体童书“藤架”格外引人注目。那藤架仿佛是时光的编织者,纵横交错的枝条宛如灵动的脉络。而在这藤架之上,一颗“葫芦”正悄然生长着。它圆润的身躯,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那淡淡的色泽,像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孩子们在藤架下穿梭嬉戏,仿佛与这颗“葫芦”一同成长。它像是一个无声的守护者,默默陪伴着孩子们的童年时光,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那童真的笑声在福州的空气中久久回荡。
日前,一场以“让世界看见中国四大名著的立体生命力”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福州青葫芦创意园举行。青葫芦集团在此发布了耗时10年研发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原创立体书。
147年前,德国人洛萨・梅根多夫用一张会动的卡片,让《木偶奇遇记》“站”了起来。在电子阅读风靡的当下,作为纸质书籍的超细分品类,立体童书有何空间呢?
中国文化IP出海新媒介
据介绍,四大名著原创立体书通过翻、转、拉、弹、跳、榫卯等传统纸艺机关设计,结合智能点读、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拥有多种语言实时切换功能,力求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西游记》“石猴出世”场景中,弹性机关仅耗时0.3秒,就完成了灵石炸裂到金猴腾空的过程。采用航空级轻量化透明胶片,“南天门”呈现360度悬浮式天宫的特效。
在《三国演义》立体书中,古城墙的设计借鉴榫卯技术,可折叠重组的机关让读者化身城池建造者,更能直观感受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这部立体书有800多个零部件,平行折线结构、相交折线结构、拉条控制结构等无处不在。
据插画艺术师周美强介绍,《三国演义》光“赤壁之战”一页就有150多个零件,手工粘贴穿插200多次。读者只需轻轻拉动机关,就能看到战船起火、曹军溃败的过程。
福州青葫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柄洋说:“西方定义了立体书的形,我们要赋予它魂。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追赶,而是一场文明接力。”他介绍说,青葫芦出品的《丝绸之路》立体书通过点读笔可激活10种语言解说,5月底将亮相第四届全球文明互鉴对话会议,让更多外国读者通过中国立体书进一步认识中国。
当立体书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它就成为中国文化IP出海的新媒介。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说,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是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必须找到与当代人对话的“立体语言”,让经典精神在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实现向“文化智造”的跃迁
数据显示,近年来福州日益成为中国立体童书的新增长极。自2016年投入立体书创作研发以来,青葫芦目前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3%。2024年,国产立体童书全行业营收5.6亿码洋,青葫芦独占3.45亿码洋。
靠着技术突围战、降本增效战、文化创新战,青葫芦在立体童书赛道上越跑越快。
技术上,青葫芦持续探索现代科技复兴传统工艺,通过AI助力插画创作及纸艺设计,应用数据系统分析消费需求,突破传统立体书创作与出版“凭经验、靠感觉”的局限。
成本上,完成了设计、创作、纸张、模具、印刷、装配等全生产链条的深度整合,在全国设立3大物流中心,实现了整体成本降低45%,库存周转率提升2倍。此次发布的青葫芦“四大名著”立体书海外版售价28美元,仅为欧美竞品的一半。
文化上,青葫芦志在让中国IP找到新的打开方式。目前,团队已开发《打开故宫》《打开北京中轴线》《这就是中国》《走近三星堆》等30多个经典IP,未来将拓展至《敦煌》《孙子兵法》等更多文化主题。
据了解,这家企业推出星火计划,设立青葫芦立体书大奖,每年评选“纸艺大师奖”“文化解构奖”“技术创新奖”等不同奖项,旨在挖掘和鼓励全球新一代立体书创作者。此外,还将常态化举办中国原创立体书产业论坛,构建“产学研媒”四位一体信息交流平台。
林柄洋告诉记者,目前青葫芦的立体书内容创作环节主要扎根在福建本土,但印刷生产和供应链还依靠外省,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更多举措推动人才聚集,促进相关产业生态圈在福州发展成熟。
敖然认为,未来立体书产业突围需聚焦三点:一是建立中国立体书行业技术标准;二是推动中国经典IP的跨媒介开发;三是通过“出版+教育+文旅”模式延伸价值链,让立体书从“创意产品”升级为“文化基础设施”。
“当前,国家正推动‘出版+科技’深度融合,青葫芦的实践证明,文化出版企业要努力由‘中国制造’跃迁为‘文化智造’。”敖然说。(记者 陈尹荔 实习生 郑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