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刘润)
美国对华关税,在过去1个月中,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关税先被增加到84%,接着又被提高到145%,还没完,有的商品总关税甚至能达到245%。
最近,特朗普政府,似乎又松口了,这145%的关税,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不管关税在特朗普口中怎么像过山车一样,一天一个数。
中国的商家终究是要面对现实问题,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到底被加了多少关税,生意还做得下去吗?
我找到了两位身处风暴眼中心的从业者。一位是咖啡机(烘焙设备)制造商董纯,一位是移动餐车制造商王乃墩。
他们的反馈,让人意外。
影响,似乎不太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关税通过货代,被暗中消化了。第二,不同市场多元布局,美国市场不再重要。
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看。
货代操作
董纯是做咖啡烘焙设备的。他的产品,撞上了145%的关税。
什么概念?一台价格本来是100美元的机器,成本凭空多出145美元。
他也慌,这美国的生意还怎么做?
结果,他的销售直接怼他:老板,别天天瞎操心,没啥影响。
没啥影响?145%的关税啊!
实际冲击到底有多大?
董纯了解到,对他的产品,就是每公斤海运运费增加了1到2美金。
他的一台商业烘焙设备,最轻的有150公斤,在美国市场售价大约2700美金。算下来,一台机器的运费成本增加了大约150美元。“有些时候港口堵塞造成的运费浮动都差不多这个数字了。”
凭借过去几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和服务口碑,客户愿意承担这部分增加的成本。
不仅如此,两周前,董纯的团队在美国参加展会,基本都没有客户反馈关于关税的问题。甚至,同事凌晨给他打电话,催着订明年的展会位置。
那消失的巨额关税,去哪儿了?
被货运代理们悄悄隐藏了。
能怎么操作?
第一,将货物价格报低。
拿董纯的烘焙设备来说,2700美金,按145%的关税,需要缴将近4000的税。那把货价报成200美元呢,只需要缴290,这个税额,不过就是真实价格的10%多一点儿。原来的高关税,不就相当于白加了。
第二,“拼柜”运输,低税率带高税率。
董纯的货是“拼柜”出去的。就是一个大集装箱里,塞了好多不同卖家的货,五花八门的。不同的货,自然税率有高有低,比如一半的货物税率只有25%,另一半货的则高达125%。那就当里面装的全是这个税率低的货,或者占了80%,整体关税是不是就降低了。相比之下,整柜货物信息清晰,操作空间小得多。
第三,将货物拆分成小零件报关。
对有的商品,拆成不同零件的综合税率,可能低于现有的整体关税。比如,烘焙设备税率145%,会不会零件要低得多,比如,电机10%、外壳5%、控制面板7%,七七八八算下来,可能就40%。
总之,董纯将报关和税务处理交给货代解决,一套操作下来,依然能给客户提供接近原价的报价。
甚至,董纯认为,这次加税对那些拥有渠道和操作能力的物流货代公司来说,反而可能是一个攫取“红利”的机会。
货代公司,要是有能力用各种方式“消灭”关税,让卖方按原价提供商品,那它完全可以抽5%、10%的费用,相比动辄145%的关税,这笔费用,不值一提。
海关不管吗?美国海关当然不傻,但他不可能每个集装箱都挨个检查。
这片“灰色地带”,成了关税高压下的一道缝隙。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指望这条路,就能万事大吉了呢?
价格拆分
王乃墩是造移动餐车的,就是下图这种,对他来说,至少物理拆分这条路行不通。
他的餐车拆开后,底盘、轮胎等属于汽车零配件,本身关税就不低,组合起来的税率,可能比现在的更高。移动餐车这个类别,目前收50%的关税。
好在,“拆分”还有另一种方式:价格拆分。这种玩儿法,是将一部分交易价值归入“服务”项下。
例如,一份总价10万美元的餐车订单,可能餐车本身的价格,就是那轮子、玻璃、底盘。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只值3万,剩下7万是什么呢,是定制设计费、专利技术使用费、安装费等等。
报关时,只有3万美元的部分收50%关税,那7万美元的设计费、专利费,作为服务贸易或知识产权,不用缴纳高关税。
这样一来,关税基数就被大大降低了。
能行得通吗?要真有这种好事儿,以前为什么不干?
当然,以上这些方法,真要实施,还得当地有关部门“配合”。
你以为特朗普这关税大棒一挥,美国那边就铁板一块,全都叫好吗?还真不是。
美国内部自己先“打”起来了。加州带头。
加州的能量可不小,全美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4月16日,他们州长直接站出来,要起诉特朗普政府,说这么加关税是“违法”,是“滥用权力”。
为什么加州反应这么大?因为加州太依赖全球贸易了,全美国最大的进口州,第二大出口州,墨西哥、加拿大、还有中国,都是他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关税一加,美媒称,能对当地企业和农业生产者造成数亿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往自家米缸里扔炸弹,加州能不急吗。
而且,不止加州。之后,又有10多个州,提起了诉讼,试图阻止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实施。
王乃墩说,像加州这样倚重贸易的州,他们也不想加关税,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内部分裂,给高关税撕开了一道裂口。
而外部,似乎也有人在帮忙“拆台”。
“曲线救国”
王乃墩的英国代理商主动联系他,说今天特朗普的所有政策,几乎都是针对中国。
这事儿,他能帮忙。
对方提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利用英美之间的关税协定——餐车从英国出口美国仅需10%关税——建议王乃墩先把货运到英国港口费利克斯托,由他接手处理手续,再转运美国。
代价是代理商收取约5%的佣金,并且整体运输周期延长了一个月左右。
总成本15%(10%关税+5%佣金),相比50%关税,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办法。
这操作,堪比谍战片。
那大洋彼岸的美国客户,他们又是什么态度?真的就眼睁睁看着价格上涨,或者干脆不买了?
共克时艰
有客户觉得,加了50%关税,那还能有多少利润,退货,预付款也不要了。
但也有人觉得,这又不是第一次贸易战了,先别着急,观望一下,让王乃墩暂时先不要生产,暂停在那里。
有这样想法的人还不少。王乃墩发现,没有出现像特朗普第一次上台时那种大规模的“退货潮”。经历了之前的贸易战,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了,美国客户这次相对理性。
对于一些金额较大、定制化的订单,客户退了,王乃墩也卖不出去,他们退货也会损失预付款和利润,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
客户跟王乃墩感慨说,就他生活来说,未来成本一定更高,生活品质会下降,对他的生意来说,关税加了50%,还挺庆幸。
因为如果真的加到100%、200%,那基本上可以说“脱钩”了。
50%,还能沟通。
沟通,接下来怎么办?
实在不行,共同分担关税,各承担25%。他认为可以这么干,与客户共进退。
当然,焦虑依然弥漫。王乃墩提到,客户担心,他正有一批货在运往美国的途中,大约三周后抵达,到港清关时如果被加征那50%的关税,就没利润了。
比起没利润,部分美国中小企业更怕没货卖。阿里国际站采访了一些外贸人,有做房车遮阳棚的商家说,美国客户顶着145%的关税,都要加订单。他都疑惑,这么贵还要?但对方说,现在贵点没关系,他最怕的是货架上没货,没货的话,零售的生意说丢就丢。虽然支付了关税,货贵了,等别人没货的时候,他有货,那就是一种成功。
在沟通中我能感受到,尽管不确定性始终存在,但王乃墩他们,却都还能保持着一份淡定和从容。
这种“底气”,来自哪里?
美国不再重要
王乃墩坦言,如果这次关税冲击发生在一两年前,他的公司可能难以承受。
那时,美国市场占他销售额的75%,设置了3家展厅,美西两家,美东一家。
但现在,美国市场销售额的占比已降至23%。
美国市场可不是萎缩了,它的销售额还在增加。只是不再是业务重心,公司主动调整了战略。
过去的贸易战让他们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风险巨大,多元化势在必行。“特朗普上台他不会打仗,但是一定会打贸易战。”
因此,从前年末开始,他们便毅然调转船头,从“重仓美国”转向“重仓欧洲”,并将未来三年的发展重心放在欧洲市场。
英国、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法国……这些国家,以及增速迅猛的东南亚市场,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共同构成了新的产品目的地。
董纯的情况也类似。作为众多To B中小卖家的一员,美国市场在其整体业务中占比不大,通常规模在两三千万人民币以下。
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灵活。美国进不去?那就去别的国家。
董纯也在其他国家进行了布局,如果美国做不下去,他们就把跨境贸易平台上的广告和营销投入,分给其他国家。
这种多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风险,也对公司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每个国家的产品标准、客户偏好,不会和美国一摸一样。
比如,法国移动餐车的需求,可能不像美国喜欢那种宽大的车体、鲜艳的涂装,当地街道狭窄,就需要设计得小巧玲珑,颜色也要与周围建筑风格更匹配。还有电路系统、插座标准、营销策略等等,也都要因地制宜。
那么,当他们把目光投向欧洲、东南亚时,那些国家的客户,又怎么看待这场关税风波呢?
讨厌特朗普,支持中国
董纯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海外的客户,好像更喜欢中国的产品了。他能明显感觉到,欧洲客户的支持。
不久前在深圳,董纯见了一个在法国还算有点名气的“富二代”,20多岁,在最近两年频繁往返于中法,去温州、杭州、上海,跑各种供应链。
说起关税这事儿,他情绪非常激烈,说美国怎么不好,中国怎么好,欧洲怎么对中国好。
特别是,法国小伙在当地开了一个展厅,说一定要放一个中国的品牌,因为本地人喜欢。
一部分欧洲人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感到反感,这种情绪可能转化为对中国企业的同情乃至支持。
这种微妙的地缘政治情绪,为中国品牌在非美地区的拓展,带来了一丝意想不到的机遇。
但,要是上面这些路,货代操作、价格拆分、曲线救国、共同分担、市场转向… 都走不通呢?
对那些被关税彻底“锁喉”的行业,他们又该怎么办?
让子弹飞一会儿
比如,中国光伏行业,已经长期受美国关税限制,即使转从东南亚出口,也会受到美国关税影响。
这不,美国商务部4月21日宣布,拟对从东南亚四国进口的太阳能板产品,征收最高达3521%的反补贴关税,就是针对中国通过这些国家间接对美出口、并提供跨国补贴的行为。
之前,董纯和一个做能源的朋友交流过,对他们影响非常大,可能都不太想公开谈这些糟心事儿。
关税砸下,客户懵了,他们自己也懵了。
解决方案?没有。
转口贸易?目前也不现实。
降价?也不可能。
用他们的话说,解决方案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董纯还了解到,一些体量大的企业,目前都是在等。
风暴中的韧性
关税大棒落下,贸易之路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轰然断裂。
我们看到这些中小企业,在冷静地寻找求生的方法。有通过物流渠道的有限空间,规避高关税,也有共同进退的守望相助,还有“曲线救国”的迂回策略。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美国的贸易战,已有防范。此路不通,就涌向欧洲、东南亚。
他们在压力下被迫转型,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市场多元化、产品国别化、品牌出海,这些原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进化,在外部重压下,被骤然加速了。
正如董纯和王乃墩所展现的,中国的生意人,总能在看似无路可走的地方,找到缝隙,然后,生根发芽。
风暴仍在继续。
但只要还在想办法,还在行动,还在寻找下一个出口。
那就有希望。
P.S.
哦,对了。
我有一个商业社群“刘润·进化岛”。每天,我都会在岛上更新“刘润日课”,分享我当天最新鲜热乎的商业收获。
如果,你也对这样的形式感兴趣。欢迎你加入,和我们一起学习。
我在岛上,等你。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刘润 主笔 / 彼德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94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