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梅刚
这几天,家住赤峰市松山区的灵活就业人员郝志艳忙得不亦乐乎,一大早就和工友们坐上“兴乡悦”劳务大巴从城里到农村,从事春耕备耕、沙漠治理、安装光伏板等工作。“感谢党的好政策,在社区组织下,我已经参加了10多次进乡村务工活动,每次都有可观收入。”郝志艳说。
“兴乡悦”模式不仅有效破解“农村用工荒”与“城市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更成为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赤峰市创新推进就业促进行动,让群众“能就业”“就好业”的生动实践之一。
今年年初,赤峰市紧紧围绕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总体部署,迅速制定印发《赤峰市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从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等6个方面精心制定了22项具体措施,千方百计稳岗扩岗促就业。
5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的京东家政(赤峰)培训就业示范基地,只见一间间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居民。该基地自3月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已通过“统一标准、分散培训、集中考核”模式培训学员300余人。此外,赤峰市面向全市培训机构征集培训项目、打造旗县区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和职业技能培训+劳务“双品牌”等措施,重点推进喀喇沁中药材种植工、敖汉小米农技工、巴林左旗笤帚苗制作等“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就业人员技能水平。目前,赤峰市共有劳务品牌18个,带动就业15.6万人次。
眼下,赤峰市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上恰遇良机。今年3月,在财政部、人社部开展的2025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申报评选中,赤峰市成为内蒙古唯一入选城市。
“该示范项目是赤峰市扎实推进自治区就业促进行动的务实举措,更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的重要抓手。”赤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吕彦涵说。在项目期内,建设形成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高效促进就业、助力产业发展、惠及基础民生。
得益于公共就业服务,不久前参加“春风行动”2025年赤峰市大型招聘会的大学毕业生刘伽志,已经是内蒙古泰源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员。“没想到招聘会上就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入职后薪酬待遇都不错。”刘伽志笑着说。
为更好吸引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赤峰市印发《“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方案》,实施岗位聚才、政策支撑、服务保障、文化引才、安居乐业五项行动,力争三年内实现十万青年留在赤峰。全面落实《赤峰市推进人才强市的若干措施》,持续开展“事业编企业用”,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拓宽青年留赤渠道。开展大学生“扬帆计划”“青年见习计划”,面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发管理类、技术类、科研类见习岗位,面向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开发辅助类见习岗位,搭建青年人成长发展平台。多方联动做好住房、医疗、教育、权益保障,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今年以来,赤峰市共组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活动36次,提供就业岗位41150个,达成就业意向9715人;开展“春暖农民工行动”,为14720人提供就业服务,发放政策宣传材料4.3万份,提供劳动维权服务3405人。同时,赤峰市进行分类统计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精准对接,积极创造公益性岗位,不断加强兜底帮扶。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现有在岗4543人,为4809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627.43万元。今年将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0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赤峰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聚焦‘就业—产业—民生’三角闭环,向东衔接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向西对接自治区人才强市工程,向下贯通12个旗县区就业服务网络。”吕彦涵说,以促进就业推动民生发展,满足重点项目用工需求,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就业促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打造北疆就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