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严佳敏
5月8日,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第十次工作年会在成都举办,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为题,吸引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四川省内多所院校的代表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会。
圆桌论坛。(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供图)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发展?与会专家、代表热议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
“重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素养、构建评价体系是教育当今面对人工智能冲击后的三大挑战。”中国教育学会副监事长杨念鲁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素养等提出更高要求,想要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必须在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变革,包括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开创项目制的教育方式、搭建人机互动的学习生态等。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知远以清华大学校内的实践为例讲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教育的最新成果。搭载多种功能智能体的“AI成长助手”为2024级学生的校园生活注入新鲜活力,全天候为学生提供助教、答疑、生活等多种服务和支持。MAIC个性化课堂则实现AI教师授课+AI助教测评+AI同学伴学,“在这个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人工智能教师、助教和同学,进行完全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分析表明,这样的在线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他认为,在知识爆炸、专业细化的当下,每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受到极大的约束,人工智能能帮助个体打破约束,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为了这样的机遇,“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上可以作出的努力有很多。
刘知远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探索与展望》的分享。(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供图)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认为,人工智能在人类史中扮演的角色将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它会“让我们重新全方位地追问和反思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是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人工智能一定会触动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新建构。”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唐佳庆认为,师生关系重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一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必须先对学生自主使用人工智能的模式加以认识,才能引导学生通过人工智能更加全面了解自身。
成都树德中学校长毛伟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让学生背诵的价值好像大打折扣,但背诵过程中克服困难而生的精神和毅力也无法通过人工智能达成,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与人工智能磨合。”
成都市技师学院副院长罗清红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外挂的知识为师生都节省出时间,这一部分时间,教师可以用陪伴来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情感系统。
对情感的重视也得到了成都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易国栋的认同,“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参与,而人工智能不仅仅会赋能教育,更会促使教育变革和重塑。”
近50万幼儿园学生、2000多所幼儿园、212万中小学生、1034所中小学......在基础教育板块,成都学生体量大,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放眼整个成都,认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变革阻力不小,“今年是全省第一年进入新高考,大家还在适应,变革带来的负担是相对沉重的,此外,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变革可能加剧与城市之间的教学差距,希望整个教育系统共同努力,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上一篇:中俄联合声明,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