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行业市场巨大,发展喜人,但景区运营类公司却业绩平平,从国内的旅游模式来看,真正有品质的休闲度假游才是上市公司更加需要的发展方向,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本刊特约 成一虫/文
2024年国内旅游业相当火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5年发展预测》称:国内旅游人数56.15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国内旅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同比增长60.8%。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国内出游人次17.94亿,同比增长26.4%;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1.80万亿元,同比增长18.6%。
但是,A股多数景区运营类的旅游股(不算单纯的旅行社、酒店餐饮股)2024年的业绩却不太好。A股18家景区运营股中,一半的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多数公司的盈利也在下滑,更有三分之一出现亏损,包括张家界、桂林旅游、曲江文旅、云南旅游等。宏观不错,微观不佳,这是为什么?
由于国内各地都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新景区层出不穷,竞争很激烈,所以旅游业目前的状况是:总量在增长,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导致价格战、客源争夺战,削弱了部分景区的客流量、利润。
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游为例,最近五年,只有2023年实现归母盈利1181万元,主要原因是景区旅游收入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差距约三成。2024年桂林旅游共接待游客568.34万人次,同比下降8.12%。其中公司景区共接待游客317.80万人次,同比下降11.52%。
仔细分析这十几家景区运营股,进一步拆分可知,具体原因有三个。首先,大多数景区运营股都不拥有核心自然名胜景区的门票收入,只有黄山旅游、峨眉山两只个股能够部分参与分成。黄山旅游、峨眉山历史上的营收规模较高、业绩相对较好,正是因为它们拥有核心名山景区的部分门票收入。纵然如此,2024年这两个景区的门票收入也只是稳定,没有成长。2024年峨眉山游山门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7亿元,同比上升1.2%;客运索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10亿元,同比下降5.15%。
根据相关协议约定,黄山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在扣除相关成本和资源保护费后,由黄山旅游公司和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各分走50%。2023年、2024年黄山推出了不少免费游山活动,导致门票收入受到影响。黄山旅游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09%,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5.51%。
其次,多数景区运营股只拥有景区内运输服务(观光车、转运旅游车、索道等)、餐厅酒店等业务,并未拥有独特、知名、竞争力强的景区独占运营权。如果碰上餐厅、酒店因为竞争加剧而不景气,业绩就会下滑。餐厅酒店没有独占性,过去几年数量增长很快。况且这两年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负增长,运输、餐饮住宿没法提价。游客被新景区分流,价格又没有提高,营收自然就很难有增长。
各家旅游股也想过拓展新景区、新玩法、新的消费点,比如,新的自然景点或人造景点、游乐场、度假村、大型情景演艺表演等等,但成功者少,因为很难创造出独占性、独特卖点,不容易有重复消费。上市公司张家界,曾被卖方研究员看好的大庸古城景区,2024年营收只有414万元。张家界已经连续五年亏损,2025年第一季度依然未扭亏。
最后,国内“穷游”的游客还是占多数,真正沉浸式、休闲度假式的旅游者相对较少,在2024年还被迅速恢复正常的海外游给分流了。国内旅游人数56.15亿人次花费5.75万亿元,可以推算出人均旅游一次只花了1000元出头。所以,大多数中国旅客还只是打卡式旅游,以爬山看庙、短途一日游形式为主,扣除景区门票、油钱或车票、快餐等,附加消费很少。
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投资者,会更喜欢垄断性、独占性的景区股,比方拥有兵马俑、故宫博物院、八达岭及其他段长城、天坛、颐和园等门票收入。但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于2008年4月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整顿和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通知》规定,对依托国家资源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等游览参观点,不得以门票经营权、景点开发经营权打包上市。这个政策一出,传统景区股IPO(首次发行股票上市)就难了,反而是人造景区机会来了,类似迪士尼、环城影城、欢乐谷、长隆、方特等。这类景区都是人造的,不在政策限制之列。
但是,由于人造景区需要重资产投入,收回投资的时间也需要很长,地方政府及投资者往往需要把它跟房地产开发捆绑在一起。投资者借着景区投资,跟地方政府索要配套土地,想办法通过开发房地产来实现快速盈利、回笼资金。故而,国内旅游与地产难分家,近三年来地产行业景气差,一些旅游景区公司也就跟着效益变差。比如恒大集团旗下的海南海花岛,本身很不错,酒店、景区、住宅等合计投资上千亿元,却受累于集团地产业务,没法得到更好的投入、运营、宣传。
上市公司华侨城就是地产结合旅游的A股代表。它是著名景区欢乐谷的母公司,2024年有约一半营收来自房地产行业。2024年华侨城的旅游营收273亿元,毛利率14.34%。2023年营收314亿元,毛利率19.10%。而在2020年,它的旅游营收高达432亿元,毛利率也有42%。这样的变化应该不全是因为新冠疫情,而是各种景区的竞争日益激烈。
笔者认为国内有两种旅游模式,一种是真正有品质的休闲度假游,另一种是“穷游“、传统一日游、打卡游。前者才是上市公司更加需要的发展方向。后者已经基本发展到头了,主要消费的是门票、车票,对上市公司没有贡献多少营业收入,没法带来成长性。而中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应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产品设计好,运营得当、管理优秀,这类景区每年吸引来的游客数量可能不太多,但人均消费多、人均旅游日期长、重复消费多。另外,如果明后年还能再增加一两天的公共假期(2025年已经正式增加2天,从11天变成13天),政府多鼓励、多宣传带薪休假、养老度假、蜜月旅行等等,对这类景区旅游是有利的。
目前A股的旅游股中,未来业绩难以看到明显成长性。本来黄山旅游、峨眉山还不错,拥有独占的优质自然资源,但因为成长性不够,目前估值(市盈率)20多倍,或许会下降到15倍左右,令人犹豫。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本文刊于05月03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