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苗苗
明初书法史,解缙占有一席之地,其两极书风——“婉丽端雅”的小楷与“翰墨奔放”的狂草被世人称颂。他是台阁体书风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晚明狂草开创先河之人。其书法及书论正是他书法主张——对师古倡扬的呈现。
为了在不同阶层间重新树立书法的主流审美标准,以“中和之美”为旨归的书法美学特征开始为时人不断强调。回溯历史,每每在某个时期出现一种较为激进、偏欹的美学实践与理论主张时,隐于深厚传统之内的中和之力就会迅速发挥作用,借由复古、纠偏、立法等主张快速减缓文艺发展方向与传统轨道的偏离。这种文化演进方式显然抑制了具体艺术门类的创新与突破,但同时也建构起中华民族独特而稳定的文艺发展观与美学观,维护了美学思想与观念的延续性。同时,这种偏于保守的文化力量与惯性并非以消弭新、奇为目的,而更多地是以“中和”的方式缓和文艺变革的剧烈程度,起到反思与扬弃的作用,并将新的经验纳入民族文化发展与美学思想的新的传统之中。在明书书法文论之中,对书法中“法”的强调让人们看到了这种传统文化中和力量的具体作用。
明代文人艺术实践与观念形成主要体现为“代圣人立言”,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所谓“追慕古人得高趣”。明初统治者为在政治、文化与思想上加强统一,大兴科举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书学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馆阁体”书风典雅圆整、华美秀润,深受帝王喜爱,朝堂上下争相模仿,成为一种官用书风的楷则。这种书法现象自隋唐开创科举以来就作为一种皇家需求的工具而存在。
明代“馆阁体”亦称台阁体,在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产生了新的语言方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团体,同时也体现出书法形式制度化、规范化的变革趋势。以宋克(与宋璲、宋广并称“三宋”)为代表的元朝遗臣在明初书坛力量的重新整合与建制方面发挥出了突出的作用,他因丰富的家藏以及同饶介、杨维桢、俞和、倪瓒的书法交往而得窥古人门径,也形成了以遵前人法度为尚好的书艺观念,对当时书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以“二沈”(沈度、沈果)为代表的宫廷书家群体因受到帝王赏识而快速崛起。“三宋”与“二沈”影响在明初书坛的凸显无疑加剧了明代书法以复古为己任,以端庄典雅为理想的审美诉求,始终强调“深察古法”的赵孟頫也随之成为时人楷模。
明 解缙《自书诗》卷
纸本 34.3cm×472cm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去岁端阳奉御筵,金盘角黍下遥天。黄封特赐开家宴,回首薰风又一年。右广西感旧。荔枝子结虫窠绿,倒黏花开女脸红。望见石城三合驿,便分岐路广西东。右过三合驿。上将勲庸动百蛮,偏裨威略重如山。市桥一堠将(此字点去)当千里,横槊青天白昼闲。右交阯市桥。九月明江日尚迟,村园果熟正离离。故人尺素青云下,书后黄柑玉露垂。颗晕灵芝金作粟,叶繁芗雾翠为枝。常时锡贡来京国,尚忆金盘进御时。右谢友人惠黄柑。苍梧城北系龙州,水接南天日夜流。冰井鳄池春草合,火山蛟室夜光浮。千家竹屋临沙嘴,万斛网船下石头。伏枕梦回霄汉近,佩声犹在凤凰楼。右过梧州作。繍水东流会郁江,古藤城郭镇南帮。山云桥度飞虹并,江月楼空乳燕双。晴日鸳花红张锦,春风烟树碧油幢。吹箫唤起蛟龙舞,金鸭焚香倒玉缸。右过藤县。久客怀归归便休,乡园随处辄淹留。淋漓宫锦千钟醉,不用人间万户侯。右归乡偶作。此余近日所作数诗,皆率尔而成,今又率尔书之。虽然,未尝敢弃古自为也。中间复笔、覆笔、返笔之妙,付有识者自辨之。永乐庚寅五月二十三日夜,京城寓舍书与祯期。缙绅识。
此作创作于永乐八年(1410),时解缙42岁,是解缙书风的典型之作。用笔大胆豪放,线条跌宕起伏,多处笔画连绵缠绕,尽显奔放之势,似一气呵成,展现出作者书写时的酣畅状态。墨色浓淡变化自然,部分笔画因墨枯而显飞白,增添苍劲之感。字形大小参差,疏密相间,打破常规布局,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从落款可知是作者随性书写的作品,整体风格自由洒脱,将行草书的灵动与不羁发挥得淋漓尽致。
开头部分,节奏平缓,笔力劲健,以快速的书写来表现开阖的气势。结字取均衡的空间分布,多以夸张的粗细去表现变化,有唐人行草书的韵致,又有明代行草书夸张字大小对比的特征。中间部分变化丰富,一三行字与字多断开,第二行则取连绵势形成对比。后三行极大的“声”字与左右散布的小字形成夸张对比,“声”字“耳”部不取长直笔而做曲线,有意形成区别,避免了雷同。尾声部分用笔迅疾,笔势连绵,速度和韵律感强烈。字与字之间大小对比强烈,最后一字“辩”以一字占一行大半,与怀素《自叙帖》中“戴”字有暗合处,这种处理方式承袭了狂草传统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写意精神。
解缙《自书诗》卷“辨之”字
解缙《自书诗》卷“声”字
解缙《游七星岩诗》“声”字
书风两极
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明代初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屡改,杀戮太多等事。后罢官八年,建文时再出仕。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成祖重视。永乐五年(1407)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八年入京奏事,适成祖不在京师,谒太子而还,乃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后在狱中被杀。
在明初书法界,解缙可谓是领军人物,其影响力堪与“三宋二沈”比肩。吴宽在《匏翁家藏集》中说,“永乐时人多能书,当以学士解缙为首,下笔圆滑纯熟。”王世贞在《艺苑栀言》中记载,“解春雨才名噪一时,而书法亦称之,能使赵吴兴失价,百年后寥寥乃尔。”两位明代中期重要的官员、学者、书画理论家,对解缙的评价非常高。吴宽直接忽略被永乐帝称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将解缙列于能书者之首,王世贞则说解缙书法的出现使赵孟頫的书法失去了原有价值,可见解缙书法在明初历史上的地位。
即精通小楷,其狂草更是开创了晚明狂草的先河,解缙的两极书风让他在明代的书法界享有重要地位。他的小楷将古典美与当代审美结合,推动了台阁体的形成与发展。王世贞曾称解缙的小楷作品为“全摹临右军笔,婉丽端雅”。而他的任情恣肆的狂草出现在明初,更可谓石破天惊之举,因此招来后世褒颂,称其“翰墨奔放,意向谨严”。明代学者何乔远在《名山藏》中评价解缙的书法“傲让相缀,神气自倍”。
倡扬师古
解缙著有《文毅集》《春雨杂述》等。《春雨杂述》为其在书论方面的代表成果,内容涵盖“学书法”“草书评”“评书”“学书详说”“学书传授”等篇章。
《春雨杂述》的开篇就体现了解缙对前人法度的重视,他在“学书法”中以张芝、钟繇、赵孟頫、康里巎巎、唐太宗等书法大家勤习书法的典故说明历代学书的门径都离不开对古人的勤奋学习。同时,“学书法”首句“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与“评书”首句相呼应,是解缙对书法师承重要性的反复强调,同时也指出同代人的指点与讲授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两者共同体现了解缙的书学主张,即脱离社会实用性而谈论的书法艺术,应当是在完整有序的传承系统中加以梳理、继承与发展,应当在书法历史不断演进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书风与书学。
基于这种观念,解缙在“学书详说”一章中,以“书肇于庖牺,笔墨纸砚皆世古用,后世异其制尔”起始,详细地阐述了书法要素中“执笔”“用笔”的津要。如关于执笔之法:“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拘挛。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挚三分而一分着纸,势则有馀;挚一分而三分着纸,势则不足:此其要也。”
关于用笔之法,解缙谈到:“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如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该章节通过一系列复杂而精到的白描、借喻和对比,试图将书法用笔在毫厘锋颖之间的万千气象一一呈现,不仅备述了用笔的顿挫垂缩,虚实顺逆,而且强调了笔势的变化与力度的关联,亦涉及字体的疏密收纵等结构的问题。由此不难体会,解缙对古人书法的临习与体悟并非虚有其表地仅仅强调形式上的继承,而真正做到他反复强调的得其精髓。他对“法”的强调也显然区别于对字体规范性的僵化临摹,而更接近于探求心、手、笔的运动与所产生的书写效果之间特定规律。即尝试将看似枯燥的技法与灵动、布局变化的书法美联系、对应起来。
而更能体现《春雨杂述》“学书详说”一章独特美学价值的部分则是此后两句内容:“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过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他将主体的情感表达与美感的表现,以情境化的描写加以喻指。“喜”“怒”“哀”“乐”的丰富情绪在笔墨运筹中被“舒之”“激之”“思之”“融之”,潜化为或舒展或雄壮或低回或自在的美的体会,生动地呈现了书法艺术由主体情感的升腾到思想的处理,再到书法形式产生的过程。
这段文字呈现了解缙在深受“馆阁体”书风及其思想影响之外,同样密切关注主观情感心绪对书法影响的一面。借此也得以管窥解缙对“古法”理解的多面性与丰富性。
明 解缙《游七星岩诗》
纸本 册页 23.3cmX61.3cm 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游七星岩偶成。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七星岩曲篝镫入,百转萦回路径通。石榴滴余成物象,古潭深处有蛟龙。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生日正中。就日门前春水生,浮波岩下钓船轻。漓江倒影山如画,榕树交柯翠夹城。村店午时鸡乱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异俗同熙皞,欲进讴谣合颂声。度水穿林访隐君,七星岩畔鹤成群。犹疑仙李遗朱实,几见蟠桃结绛云。石乳悬厓金烂烂,瀑泉隥洞鸟纷纷。柳莺满树春风啭,共坐高吟把酒闻。桂水东边度石桥,酒祈村巷见渔樵。葭祠歌吹迎神女,野庙苹繁祀帝尧。附郭有山皆积石,仙岩无路不通霄。日长衣繍观民俗,行乐光辉荷圣朝。永乐戊子五月十一日,为文弼书廌识。
此作书于永乐六年(1408),时解缙40岁,其书艺臻至成熟自化。运笔酣畅淋漓,提按转折自如,时而轻如游丝,时而重若崩云,尽显灵动飘逸之感,如“势如破竹”般展现出一气呵成的气势。章法疏密得当,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大小错落,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行距紧密,又间以轻笔字组破之以不至拥堵,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