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梁国攀 通讯员 思 宣)在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办公室,一位老师正站着操作电脑。他就是68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孙蒙祥,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领队。从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到贵州师范大学的龙文山,他带着团队跨越1200公里,以“组团式”学科帮扶为纽带,将省外顶尖高校的学科建设经验“摆渡”到黔中大地,书写一段“教育西迁”的新篇章。
武汉大学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领队孙蒙祥教授。(薄文鹤摄)为提升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我省制定《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贵州师范大学积极与武汉大学沟通协商,2025年初签订了《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合作协议(2025—2030)》,并争取到孙蒙祥教授团队对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进行“组团式”帮扶。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不等人啊!”孙蒙祥教授常念叨这句话。2月15日,正值农历正月十八,在武汉刚过完春节,孙蒙祥教授团队一行4人进驻贵州师范大学,一头扎进帮扶工作中。“既然扎根,就要扎透。”他携夫人举家西迁,夫人既是生活伴侣,更是工作助手,还主动承担起后勤保障工作,为节省通勤时间,他还特意将武汉的私家车开到贵阳。
长年伏案工作,孙蒙祥教授落下严重的腰椎疾病。“腰椎不好,坐着疼,站着反而能多干几小时。”孙蒙祥教授的办公室没有椅子,电脑支架调至1.2米高度,键盘悬空摆放,成了独特的“站立式工位”。
“真正的帮扶,是点燃火种而非传递火炬。”帮助同仁们打磨国家基金申请书,凝练申报项目,指导教师申报“万人”“青拨”,积极联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主动对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年近七旬的孙蒙祥教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中午从来不休息。
“这不是帮扶,是回家。”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高龄出征”时,孙蒙祥教授经常提起两段历史:武汉大学创始人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贵州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曾与武汉大学同根同源。这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缘分。
“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团队已建成一个仪器共享中心。依托这个中心,打算申请建立一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孙蒙祥教授说,目前我们团队已经跟生物学学科领域的许多国家级人才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到贵州工作,提升贵州的学科建设水平;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打好基础,再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渐让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达到B+水平。
专家介绍:
孙蒙祥教授是我国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权威专家,现就职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资深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特级专家”等称号。
一审:周中英
二审:柴 睿
三审:张天明
原标题:“组团式”帮扶|武汉大学孙蒙祥教授:跨越千里的“学科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