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核心赛道,吸引着各方关注。而在长三角腹地,安徽芜湖早在2013年就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凭借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其机器人产业一路蓬勃发展,构建起了包含机器人整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行业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综合实力更是跃居全国第7位,剑指千亿元产值目标。
税惠引擎:点燃“从0到1”的原始创新火种
在首届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开发者大会上,由埃夫特与启智联合研发的Openmind OS引发行业热议。这一技术底座被称为“机器人界的安卓系统”,通过赋予人形机器人“自主思考的大脑”,让机器人具备了自主导航和避障、精确控制与动态响应等关键能力,颠覆了传统机器人“预设程序、被动执行”的技术范式。
“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我们正用‘认知革命’突破技术代差,解决当前行业开发门槛高、成本高、周期长等痛点,重塑机器人产业生态。”埃夫特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博士的比喻,充分展现出芜湖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坚定决心。
支撑这种技术勇气的,源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每年超7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当于给企业配备了一支‘隐形研发军团’。”游玮算了一笔账: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每年释放800万元现金流,推动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单位成本下降22%,年产能实现6倍跃升,达3万台。更令企业称道的是税务部门推出的“智汇享”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归集研发费用,将研发项目管理周期从半年缩短至20天,创造出“研发加速度”的芜湖模式。
为助力辖区企业“轻装上阵搞研发”,当地税务部门组建“机器人产业科创服务专班”,提供“一户一专家、一户一专档、一户一专策”专属服务,在业务办理、政策享受、疑难问题、风险防控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科创服务专班’的辅导下,我们修订完善了内控管理制度,引入了OA、CRM、SAP等管理软件,实现业务系统数字化和自动化。”酷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弢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专班还为企业定制《研发费用归集流程图》,将费用归集细化至实验耗材、人员工时、设备维护等多个维度,确保税惠红利直达研发一线。近3年,企业依法依规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6300多万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5%,研发的‘环卫作业机器人’已在全国30余个城市上岗,单台设备替代8-10名人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标配装备。”
生态重构:从“单兵突进”到“链式聚变”的产业跃迁
从2013年的4家企业、4亿元产值,到2025年集聚300余家企业、产值突破400亿元,芜湖机器人产业的集群化蜕变,离不开税务部门的“链式服务”创新。
芜湖市税务局联合鸠江区机器人产业联盟,组建“首席联络员”团队,围绕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产业链配套等关键环节,编制《机器人产业税收指南》,提供政策指引、健康体检、风险扫描、诉求直联、跟踪问效等管家式服务,实时跟踪产业链发展需求,及时跟进提供专业支持,为芜湖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按下“快进键”。
“合规是创新的前提,税务部门不仅送政策,更帮我们建体系。”芜湖瑞思机器人有限公司负责人梅江平博士表示,“税务部门提前介入高速并联机器人研发立项,建立包含19项关键指标的全税种风险提示清单,通过季度‘税收体检’帮助企业完善研发费用辅助账体系,确保每一笔创新投入都精准匹配政策口径,为技术突破筑牢合规底座。”据悉,企业研发的四轴并联机器人突破每秒10米速度极限,每分钟操作超200次,国产化率从45%提升至89%。
税务支持也在不断巩固产业生态发展。芜湖市税务局结合机器人产业链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宣传讲解,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供应链本土化率由33%提升至76%,形成“龙头带动、链式协同”的发展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芜湖汇聚埃夫特、酷哇、行健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多家,全市机器人产量2万台、占全省比重超60%。
“税务部门为我们送来《固定资产税前扣除相关政策汇编》,辅导企业享受500万元以下机器设备一次性税前扣除政策。”芜湖行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宗义介绍,2024年以来,企业累计享受各类税费减免2300万元。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下,企业自主研发的全自主编程智能等离子坡口切割机器人实现量产,零件切割效率提升30%。
芜湖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立足税收职能定位,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链式服务’,在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实施精细服务、引导合规经营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芜湖机器人产业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具身智能产业高地。”(牛芸 王文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