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 本报记者 刘彬
4月的燕赵大地,风光旖旎。22日清晨,易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冯鲲鹏带领团队悄然出发,踏上了一次特殊的“回访之旅”。此行不为突击查控,不为强制惩戒,而是带着司法的温度,回访那些在执行和解中重燃希望的当事人。
三年前,刘某等农民工在赵某承包的北京房山工地务工,因赵某资金链断裂陷入“讨薪难”。尽管法院判决生效,却因赵某身体多病、无财产可供执行陷入僵局。双方从昔日的邻里乡亲,变为冷眼相向的“对头”,矛盾一触即发。
“执行不能只盯着财产查控,更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冯鲲鹏接手案件后,十余次往返田间地头,与双方促膝长谈:既向赵某讲清法律底线,又让刘某等体谅赵某的现实困境;既算“法律账”,也算“人情账”。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曾经的“死结”终于松动。
走进村里,记者看到赵某家院中鲜花绽放,夫妻俩正趁着凉爽收拾院落。谈及和解后的生活,赵某眼中泛起泪光:“冯局长,我们现在找了份轻体力活儿,每月能按时还款,孩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老刘不再上门吵架,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隔壁院中,刘某正给电动车充电准备下地,见冯鲲鹏到来,远远便笑着招呼:“快进屋喝茶!现在我们两家又像从前那样走动了,他按月还钱,我们也放心。”曾经的对立双方,此刻围坐在一起,聊庄稼长势,聊孩子学业,欢笑声伴随茶香弥漫开来。
在当日走访的另外三位当事人家中,相似的场景不断上演:有申请人握着执行干警的手细数收到的每一笔案款,也有被执行人感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冯鲲鹏向记者坦言:“这类执行不能案件,靠强制手段只会激化矛盾,唯有善意执行才能实现双赢。我们多跑一趟,多听一句牢骚,多搭一次沟通的桥梁,或许就能让当事人看到希望。”
夕阳西下时,车窗外的晚霞绚烂如锦。这一天的回访,没有警灯闪烁的威严,只有家长里短的温情;没有强制扣押的冰冷,只有握手言欢的暖意。“执行干警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当事人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力度与温度,用力度守住法律底线,以温度融化矛盾坚冰。案结事了后,留下的必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冯鲲鹏望着远处的晚霞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