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细若发丝的绣线,在绣娘手中被赋予了生命,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布作画,绣出无限的风景。
一针一线是底蕴,一丝一缕是传承。绣娘陶丽华,出身刺绣世家。这些年,她坚持传承和创新刺绣技艺,不断在传统赣绣与现代审美中寻找平衡点,让这门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文
侯欣伟/图
一根丝线劈成128缕
阳光穿过玻璃空隙,洒满陶丽华的刺绣工作室,身着典雅旗袍的陶丽华,坐在绣架前,两指拈着绣针,专注地在薄如蝉翼的绢帛上创作,彩线如鱼跃蝶舞般起落,针针细密、线线柔顺。
赣绣,作为江西的传统技艺,以细腻的针法、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闻名遐迩,赣派陶氏绣则是“赣绣百花”中的一枝。
水墨精微绣,是赣派陶氏绣独特的一种绣法,采用“一丝半绒”织就,其中重要的工序是“劈丝”和“融色”。劈丝,即把一根柔软的丝线劈成几根、几十根、上百根,看似简单一劈,却让绣品的色彩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
一根我们常见的丝线,要分成100缕,乃至更多缕,需要何等纤巧功夫?在记者面前,陶丽华两手捏住丝线的两头,小指勾住线的中间,轻巧地将丝线一分为二。
“我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再分成4缕、8缕、16缕,如此反复,可以把一根丝线劈成128缕,有时候分一根线就要花上一整天。”陶丽华告诉记者,这种看似简单的劈丝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功夫,轻则不开,重则丝断,想要劈好丝线除了要把握手感与力度,还要定期养手、时时护手。
每次起针前,绣娘都要先洗手。“是净手,也是净心。”陶丽华说,对于绣娘而言,手比脸更加重要,不能有一丝干皮和粗茧,否则刺绣过程中会刮丝起毛,绣品的光泽度随之大打折扣。
融色,是将劈开的丝线掺和、叠加与渐变,实现色彩的自然过渡与融合。在表现花瓣的色彩层次时,绣娘会将临近色系的丝线一层层叠加绣制,使花瓣的色彩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变化。这种技法突破了传统刺绣色彩过渡的生硬感,使得作品有层次感与立体感,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
三十多年来,陶丽华潜心创作,不断改良创新刺绣技法,她的单面透视绣、水墨精微绣、仿真摄影绣、灰白速写绣等技法广受好评。
“一件绣品,从穿针到引线,从针脚到线尾,打磨的是时间、是技艺,更是心性。”陶丽华说。针线起落时,能听见丝帛焕发新生的吟唱,能看见匠人的心意。
一针一线绣出古今名画
陶丽华的“绣画”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而著称。她的作品多以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作为摹本,远看似画,近看是绣,呈现“亦画亦绣”的工艺特点。
画者一笔,绣者千针。陶丽华用针线为笔墨在布上“挥洒”,织锦仿佛变成了宣纸,“复刻”着八大山人的画作《墨荷》,追求如画之境。
“从绘画设计开始,先将画作白描在纸上,再临摹到绢面上,择针配线配色,将墨色通过丝线表现出来。”陶丽华说,想通过刺绣呈现画家的意蕴和功底,首先要读懂画稿、理解画意,观察笔触的走向,掌握笔的力道以及色彩的微妙变化。
“在刺绣过程中,通过粗细、深浅不同的丝线,层层设色,运用平针、套针、接针、齐针、滚针、虚实针、乱针等针法,相压相融,合理穿插。有时候画家的一笔,我就要上万针。”陶丽华说,通过丝线的粗与细、针阀的疏与密,来充分表现水墨画用笔中的勾、染、描等,画面上墨韵层次均被灵活生动地用丝线表现了出来。
记者看到,工作室墙上挂着的作品,远看是一幅幅水墨画,走近方能看到细致的丝线,不同深浅的丝线演绎出墨色的渐变与韵味,既有水墨之素雅,更有丝光之柔美。
陶丽华生于刺绣世家,是家族刺绣第十三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喜欢飞针走线。
1998年,陶丽华就与家人开设了莲花刺绣厂,培训了近千名下岗工人、残疾人从事刺绣,帮扶再就业。2002年,陶丽华在滕王阁旁开办绣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不仅继承了家传绣艺,更将古老技艺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如今,陶丽华在南昌开办了3个工作室,致力于赣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陶丽华以古今名画为蓝本“复刻”的刺绣作品,《室静兰香》《枕水江南》《梅花》《春水桃花》……多次在国家及省、市艺术评比中获奖。她个人也获得诸多荣誉:中国国际工艺美术刺绣师、非遗赣派陶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洪城工匠……她的手中,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有生命,能展现出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一针一线是传承,一经一纬是坚守。2022年,赣派陶氏绣成为青山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让非遗真正焕发生机,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它。”传承非遗技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陶丽华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手艺产生兴趣,她身体力行地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耐心教授刺绣技艺,分享自己的心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赣绣的魅力,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近年来,机器刺绣普及,也给传统手工刺绣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陶丽华仍坚持手工创作。“机器刺绣的纹样虽然工整,却少了灵魂。绣娘的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心血与情感,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刺绣工艺繁杂,需要上百道工序,绣制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数月甚至几年,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十万针。我有一幅作品绣了三年,绣完之后别人想买却舍不得卖了。”陶丽华告诉记者。
陶丽华不仅钻研刺绣技艺,还用心整理刺绣教学方法。历经多年摸索,陶丽华探索出了一套标准化、专业化的赣绣技法。她先传授学生基本针法,再把刺绣图案拆解成针法走势图、颜色图等,以墨色为例,她用数字来标注浓淡色块区分,让绣娘快速上手。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时光流转,古老技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绣娘也在用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答案。
如今,陶丽华通过短视频等社交平台,让更多的人用眼“触摸”赣绣,用心感受刺绣的传统魅力。不少刺绣爱好者和年轻人慕名而来,跟着陶丽华学习刺绣技艺。
陶丽华还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创新,将刺绣运用到其他生活用品上,融入国风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新中式服装、屏风扇面、香囊香袋、丝巾抱枕、书签镜子……将刺绣的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潮”了起来。